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4 18: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08
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两者都要兼顾。
现今的课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学多向内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片面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学科的工具性。 现象 试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文言文后的练习题在导向性方面,就存在这方面的偏差。
如《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马说》:“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诗词曲五首》:“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学中开个故事会。”《小石潭记》:“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醉翁亭记》:“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
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七则练习均从思想的角度谈认识,谈体会,给教者学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内容分析上。
很多文言阅读课因此上成了思想*课、聊天课。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该注意人文化的一面,但如果忽视了基础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点,那纯粹就是建空中楼阁,舍本求末。
在教材中其实也有一些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练习。如《与朱元思书》:“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满井游记》:“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诗五首》:“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可惜这样的延伸题为数不多。
当然,文言文的教学空间非常大,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得到充分体现,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物候学知识。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
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除了孔子的实事求是,学术诚实,两小儿的求知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外,对于究竟太阳在早晨、中午哪个时段离我们近,则是个地理学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究,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对策 1.研读课本,质疑问难。
试举课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缀”能解释为“下垂”吗?备课时,我特别查了一些资料。其中人教版教师用书上对这句话是翻译为“遮盖交结,摇动下垂”。
到底是“下垂”,还是“连缀”?经查,商务印书馆98年修订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接”,应取其“连接”义。再查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
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 另外,“佁然不动”在教材中注音为“yí”,解释为“呆呆的样子”。
但查字典后发现,其实并不如此。“佁”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痴呆的样子”之外,还有“静止”这一词条,而“静止”更能体现游鱼倏忽来去的情态。
《古代汉语词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记》为例,释义如下:“静止不动的样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且两书均注音为“yǐ”。 在教学中,我将两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学生反应很热烈。因为他们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这次是具有*意义的一次课堂探究。
在学习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于是这篇课文的字词学习学生格外细致,因为我提示他们还有注释也存在争议。
课后不久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怆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
“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翕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
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了判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2.探究课内,含英咀华。
仅仅局限于一课内的字词研究,我觉得还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已学篇目的温习。
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如学及《岳阳楼记》的时候,学到“连月不开”的“开”时,让。
文言文的阅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音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甚至背诵,所以朗读背诵时都要把字音读正确.一般说来,大多数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读音为准.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文言文里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们认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读音当做正音.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桓“读“hu ;n“而不读“恒“;《桃花源记》中的“髫“而不读“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读“d ;n“而不读“枕“。
2,多音字应辨明词性,词义
现代汉语中多音多义字很多,读文言文时也常会遇到一些多音字,这就要求我们辨明这个字的词性和词义,确定读音.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当“喜悦“讲,应读“yu ;“,而在“桃花源记“中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里,“说“字当“述说“讲,应读“shu ;“。
二,正确的断句,停顿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所以古人在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我们现在读古文,编者已经用标点符号把句子给我们断开了,但是在读一些长一点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7616632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这个停顿正确不正确,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区别停顿的办法是通读全文,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分析,读懂每一句话.如《狼》中有“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应在读时停顿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读作“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变成“其中一只狗蹲在屠户面前“,其实,在《狼》文中,没有狗出现过.同样,对于“一狼洞其中“也应读作“一狼/洞其中“,而不能读作“一狼洞/其中“。
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有扩大,缩小和转移几种情形.词义的扩大即今义所含内容大于古义,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阳之北“中的“河“,在汉代以前专指黄河,一般的河流用“水“来表示,所以这个“河阳“就是“黄河北岸“的意思,而现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词义的缩小即今义所含内容小于古义,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里,“妻子“的含义包括“妻子儿女“,而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内.词义的转移即今义所含内容与古义之间发生了变化,如古汉语中“涕“指眼泪,而今义指“鼻涕“。
四,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注意根据上下语境确定具体义项.如“去“有“距离““离开““消除“等义,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句中,“去“只能理解为“两地间的距离“的解释.在“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为“离开“之意。
五,注意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出现,是原来古人在写文章时本该用这个字时,却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义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假字,严格意义上讲应讲是“别字“了,但古人长期使用,并且得到社会认同,就不算错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话:“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义是“恩惠“,但若按本义去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个通假字,当“聪明“讲,通“慧“.类似这样的通假字在初一阶段的文言文中还有“汤“通“烫“,“齐“通“剂“(《扁鹊见察桓公》,)“说“能“悦“,“知“通“智“(《论语》十则)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课文内容详加体味.
1、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2、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还在于传承中华文化,让一种古老的文明传承下去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3、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人遣词造句,炼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修养。
4、好的文言文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于人鼓舞。
5、学习文言文,能够藉先人的经验获得指引,与先人的智慧互相切磋,从先人的感叹中体验人生。
扩展资料:
如何学习文言文: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瑰宝
古诗文诵读的十大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留下一句教育学上的名言:“不怕学生做坏事,就怕学生不去做好事”。
孩子们不懂事,做点坏事是难免的。但如果一个孩子,他从来不去做好事,说明他心里不知道什么是好事,而读诵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们组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头脑的新一代的中国人,文化的滋养重要的是看到孩子未来的发展。但从近期看,孩子们从小背诵占诗文也有十大优点:1、增强记忆力。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
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3、扩大知识面。
《中华古诗文读本》所选诗文301篇,上自先秦,下至晚清,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库)均有涉猎。从文体角度来看,除楹联和汉代大赋外,几乎包容了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散曲及各类散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
能熟背这些经典,可谓有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4、培养学习兴趣。
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北京一所小学开展“古文诵读”活动,全班同学通过对诗、竞赛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在一次参加全市的活动时,一位以前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孩子被分配背诵—首比较简单的古诗,他主动要求老师给他换一首较难的。老师认为这位同学的变化,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兴趣。
5、提高审美能力。北京有个教现代文学的大学老师,原来她不太赞成自己的孩子背古典诗文。
她认为这些内容很难,而且要求很高的审美水平,在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歧义。她主张先多读—些现代文学作品,在有—定的基础后再读古诗文。
有一天,她带着二年级的女儿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她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女儿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她被女儿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这使地认识到,孩子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幼年时期开发的。
6、增强自信心。这个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能成为诵读高手。
越是那些在正规教学课程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诵读活动中走到前面,因为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与其它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河南濮阳子路小学—个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见提高,他的家长给他定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打破倒数第十名。
造成厂孩子的自卑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参加“古文诵读”,活动以后,他现在已经能背300多篇,成为学校的诵读尖子。
学习成绩成为全年级前10名,而且性格变得非常开朗,他的家长觉得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在最近一次河南省举行的古文诵读表演活动中,一个专家现场点篇目,连续点了十多篇古诗文,他非常准确而流利地全部背诵出来,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孩子的自信心更强了。
7、培养耐性和长性。孩子背诵的古诗文,难易结合,长短相交。
一篇篇诗文的成功背诵,孩子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8、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我们在全国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家长的认同有两个原因:—个原因是家长认为这些都是真正的精华,希望孩子们从小能多读;一是家长自己也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位学生家长,开始认为孩子读这些老掉牙的东西,纯属无用之功,于是找到老师,希望老师不要再让他的孩子背诵。
孩子自己本身也不想背。直到期中考试,这个孩子数学、英语两门功课不及格,家长被请到学校。
家长很生气,当面责骂这个学生。无意中,她看见了教研室中的3块警示牌,第一块上写着:“今日事,今日毕;老师不着急,爸妈不生气;做人这叫有出息,做人这叫有志气。”
第二块牌子上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粮食来之不易,人人珍惜粮食。”第三块牌子写着:“无侧隐之心非人也,关心同学我的义务;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正当活动我的权利;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团结友爱我的风格;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明辨是非我的作风。”
这些牌子是他们班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写的。前半句是古文中的经典名句,后半句是大家共同编写的话。
这位家长看后批评孩子说,你如果按照这些话去做,我就不用操这么大的心了。老师告诉这位家长说,这些话是从我们现在读的这些古诗文中选出来的。
从此后,这位家长与孩厂共同来诵读古诗文。在不长的时间里,孩子已经能背诵儿十篇古诗文,而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种活动形式在港台地区被叫做“亲子活动”。9、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
从上小学起,我们就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对于白居易的所谓“老婆婆都能读懂”的诗文,我们读来都难免有些晦涩难懂。但一路学来,收获和意义还是不自觉地显现了出来。
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背诵<;三字经>;,读“人之初,性本善”,听爸爸妈妈讲“犬救 *** ”“黄香温席”的故事。读《文徵明习字》,深深为他“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的学习精神而感动。
进入高中,我们学习了越来越多的文言文名篇。我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作为想进步的青年,学习文言文是多么的必要。
读《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清楚地懂得了要孝敬父母。读《后汉书》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我知道了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读《公孙龙子》见侮而不斗,辱也。它教会了我们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读《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读《左传》,读《中庸》,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直接了解了历史以及古人的思想。很多中国人不可不知的知识都来自于文言文。三山五岳,三皇五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古人的思想观念,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借鉴作用是绝不可否认的。
古为今用,继承发展。中医是起源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它无疑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即使在*期间,中医仍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党和国家*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文言文一直是中医考试的必考科目。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仅对于医学方面,文言文中就包含着怎样丰富的智慧啊!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都凝结在了文字典籍之中。文言文中有无限丰富的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材料。当然,学习这些经典文章将对我们修养内涵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身为中华儿女,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身为中学生,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可以增加我们谈吐的魅力,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实词:把重点的弄明白,基本上根据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大概意思。
难点是虚词:把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重点记忆,每个字都有哪些解释,每个解释找上一两个例句,反复的读,慢慢就能明白,看上去很多,其实每天弄一个就成,坚持下去,离高考还有很长时间,你要是真下功夫,每天拿出半小时时间,语文文言文肯定不成问题的。
另外,把书上的文言文好好复习,虽然课内基本不考,可即使考课外的,也就是那点知识,加油吧!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这是《论语》中孔子教育他弟子的话。一共只有十二个字。
意义很深,好像是针对我们这些子孙们说的那样。请同学们先多读几遍,看能读通否?如果你终于领悟了,你一定会感到十分愉悦。如果还不能断句,那么听我细细道来。
先看字。十二个字中,几乎每个字都认识,不过有几个字意思不明:“出”、“耻”、“躬”、“逮”。想一想,“出”是“出来”之意。这里指什么?前面有一个“言”字,可以推断,是指“话说出来”,“耻”,原是“耻辱”之意,这里明显是“感到耻辱”、“以……为耻”的意思。“躬”,联想一下“鞠躬尽瘁”这个成语,便可知是“自己”、“自身”之意。“逮”这个字较难,但只要回忆一下学过的《陈情表》中的“逮及圣朝”,便可知“逮”就是“及”,也就是“达到”的意思。
词语基本弄清后,我们再看句子。读一下便知,这是“……者,……也”式的判断句。于是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断句了:“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于是乎,句意也明朗化了,翻成白话是:“古代的人,不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以自己做不到为耻辱。”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古人不轻易讲话,不轻易承诺,因为怕自己做不到。孔子在教弟子,要讲信用,讲诚信,不要说大话,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什么。
到此为止,这句十二个字的话,我们基本弄清了。
“躬”、“逮”,是词法,古今异义;“耻”是词法,意动,属词性活用;“言之不出”,是句法,是倒装,“不出言”,可理解为取消独立性,“言不出”;“……者,……也”是句法,属判断句。
请看,这短短的一句话,几乎已经包含了古汉语所有的语法特点。而且,是何等言简意深、何等有魅力。从以上这个例子,可知学文言文之二难和二魅力。
难有二。一是文字障碍:文言中有些字已经不用或者不常用了,有些词意义已经变了,有些句子在今天看来,是缩短了颠倒了。二是年代隔阂,文章的背景不同了,当年的文化(如习惯)迁移了。
魅力也有二。一是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它与我们的思想语言有血肉的联系。二是在大浪淘沙后,流传至今的古文,大多是沉淀下来的精华。
我们之所以头痛文言,也有二:一是以为古文说的是陈年旧账,殊不知,那是我们祖先生活思想的宝贵档案。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二是认为学古文是死记硬背,太枯燥。殊不知,古文中有多少有滋有味的故事,有多少有血有肉的情感,有多少有苦有乐的灵魂!只要你真正走进去,你就会兴趣盎然,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好吧,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欣赏、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