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之道》有关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1 21:3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06
小学《自然之道》有关资料如题,希望提供一些如课件,教案之类的
原答案: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对自然有新发现,新认识。
《 自然之道》一文讲了我们一行九人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时,从嘲鸫口中解救了一只探路的幼龟使得巢中其它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随即鱼贯而出,结果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通过这样一个好心办坏事的例子,揭示了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它自己的生存之道,不能违背它的规律。
今天上课的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掌握多种阅读方式如朗读、默读,并有一定速度。具有一定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并具有初步概括课文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四年级学生特点,我们设计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7个个生字,积累文中好词;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自然之道”受到启发懂得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任意违背。
结合以上教学目标,我们设计的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1、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学训练,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年段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崔峦老师说过:语文姓“语”,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必需体现这一点,也就是必需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学训练,让学生受到语言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本课的重点是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并积累。文章语句优美,有些词句作者用得很传神,如:“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鱼贯而出,若无其事,无遮无拦口中之食,响彻云霄”等等。教学时,我们设计了多种方式理解词句,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学训练。通过做动作理解“欲出又止”,通过给词语换个说法理解“踌躇”;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理解“鱼贯而出”;通过换位思考理解“若无其事”,像这样点点滴滴在课堂中随处可见。为了体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教学重点,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积累并运用文中重点词,而后通过在习题纸上练习,让学生动笔摘抄,使语言文学训练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落在每个学生身上,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得。
2、时刻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感悟
有人说过: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文本、老师三者之间的交流对话过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的过程,是感悟、对话的过程。在这堂课中,唐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学进行感悟。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话语:“读了之后你有何感受”“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的感受不错”“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你想说什么”。在这种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中,使思维与感悟在课堂中齐飞。
3、以学生的“学”为本,重过程、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一堂课的好坏再不像过去那样看老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向导说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不起眼的一句话,却是本文的中心,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时,我们并没有生搬硬套地告诉学生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而是以学生的“学”为本。在阅读中层层深入,突破这一难点。开课伊始,先让学生对课题质疑,留下初步印象,在充分朗读感悟后,再来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在学生理解还不是很透彻的情况下,再给他们搭一个梯子——听录音,了解两个关于自然之道的课外故事,从而学生越发深刻、清晰了解“自然之道”。
也许我们彭蓓老师的课件做得不算华美,但却都用在了实处,充分体现了以语文学习为主,以课件为辅的原则。也许,今天唐老师与四(1)班同学合作的这堂课算不上精彩,但有关专家曾说:掌声雷动场面热闹的课并不一定是一堂好课。作为青年新秀的唐老师却使学生享受了一次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提问人的追问 2009-10-06 19:04 向导明知是自然之道,为什么还把小龟放入海中?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06 20:14 没有把小龟放入海中,就没有后面的领悟啊:通过这样一个好心办坏事的例子,揭示了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它自己的生存之道,不能违背它的规律。 可能是起到引出文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0:07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对自然有新发现,新认识。
《 自然之道》一文讲了我们一行九人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时,从嘲鸫口中解救了一只探路的幼龟使得巢中其它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随即鱼贯而出,结果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通过这样一个好心办坏事的例子,揭示了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它自己的生存之道,不能违背它的规律。
今天上课的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掌握多种阅读方式如朗读、默读,并有一定速度。具有一定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并具有初步概括课文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四年级学生特点,我们设计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7个个生字,积累文中好词;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自然之道”受到启发懂得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任意违背。
结合以上教学目标,我们设计的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1、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学训练,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年段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崔峦老师说过:语文姓“语”,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必需体现这一点,也就是必需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学训练,让学生受到语言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本课的重点是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并积累。文章语句优美,有些词句作者用得很传神,如:“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鱼贯而出,若无其事,无遮无拦口中之食,响彻云霄”等等。教学时,我们设计了多种方式理解词句,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学训练。通过做动作理解“欲出又止”,通过给词语换个说法理解“踌躇”;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理解“鱼贯而出”;通过换位思考理解“若无其事”,像这样点点滴滴在课堂中随处可见。为了体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教学重点,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积累并运用文中重点词,而后通过在习题纸上练习,让学生动笔摘抄,使语言文学训练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落在每个学生身上,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得。
2、时刻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感悟
有人说过: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文本、老师三者之间的交流对话过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的过程,是感悟、对话的过程。在这堂课中,唐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学进行感悟。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话语:“读了之后你有何感受”“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的感受不错”“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你想说什么”。在这种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中,使思维与感悟在课堂中齐飞。
3、以学生的“学”为本,重过程、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一堂课的好坏再不像过去那样看老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向导说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不起眼的一句话,却是本文的中心,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时,我们并没有生搬硬套地告诉学生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而是以学生的“学”为本。在阅读中层层深入,突破这一难点。开课伊始,先让学生对课题质疑,留下初步印象,在充分朗读感悟后,再来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在学生理解还不是很透彻的情况下,再给他们搭一个梯子——听录音,了解两个关于自然之道的课外故事,从而学生越发深刻、清晰了解“自然之道”。
也许我们彭蓓老师的课件做得不算华美,但却都用在了实处,充分体现了以语文学习为主,以课件为辅的原则。也许,今天唐老师与四(1)班同学合作的这堂课算不上精彩,但有关专家曾说:掌声雷动场面热闹的课并不一定是一堂好课。作为青年新秀的唐老师却使学生享受了一次原汁原味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