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3 04: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13:28
这句话,如果独立来理解,确实是讲究吃喝的。然而放在整句里面,应该理解为
不因为饭做得精致就吃得太饱,不因为菜烧得细致美味就吃得很多。饭放久了变味了,鱼烂了,肉*了,都不要吃。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煮的不熟太生,或过熟太烂了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肉不要吃太多,不要比吃青菜米饭还要多。只有饮酒没有*,以不喝醉、不捣乱、不*为原则。
这不是俭朴观念,也不是教人奢侈,而是说简单的生活中吃饭的态度。
而现在的成语把"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理解为: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我觉得这和原文意思是不搭配的。“厌,餍足义。不厌,不饱食也。。不因食脍之精细而特饱食也。”《论语新解》第245页)这样解释符合孔子一贯倡导的节俭。他谆谆告诫弟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他鄙夷那些奢侈之徒,说这种人不值得和他们来探讨人生问题。
所以正确的含义应该是:“不要因为食物做的好吃而吃的过多”。这样才符合孔子一贯的精神和做法。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白话解:(厌者餍也,不厌:不饱食之意也。)饭不因为精致而饱食,肉类菜肴不因为烹调的细致味美就吃得很多。凡是饭因久放,味道变了,鱼烂了,肉*了,都不要吃。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煮的不熟太生,或过熟太烂了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肉不要吃太多,不要比吃青菜米饭还要多。只有饮酒没有*,以不喝醉、不捣乱、不*为原则。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论语.乡党第十》\x0d原文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x0d〖解释〗厌:此处为“满足”,另一种解释为“厌恶”、“讨厌”;脍:“细切的肉”.粮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食:此处做名词“食物”,后古文中“食”多做动词“吃饭”或者“吃某种东西”。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所撰写的《论语·乡党》。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
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饭伤了热湿、甚至有了不好的气味,鱼陈了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
色泽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食物烹饪得夹生了或过熟了均不应当吃;不是进餐得正常时间不可以吃;羊猪等牲肉割得不符祭礼或分配得不合尊卑身份,不应当吃;没有配置应有的酱物,不吃;肉虽多,也不应进食过量,仍以饭食为主。
酒可以不划为一 *** ,但也要把握住不失礼度的原则;仅酿一夜的酒,市场上卖的酒和干肉都不可以食用(虑其不醇正精洁);姜虽属斋祭进食时可以食用的辛而不荤之物,也不可吃得太多;助祭分得的肉,应不留神惠当天班赐;祭肉不能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能在吃了。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典故】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解释】齐:通“斋”,肃敬;祭祀时的斋戒。食:音“嗣”。厌:《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脍:细切的肉,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 不按那方法分解的, 便叫“割不正”。
牛羊因为割不正而受更多的痛苦的肉,这种肉不能吃。 食指的是带壳的米厌指的是将壳去掉,也就是说不要吃过于精制的米,糙米磨制成精制米的过程中,最有营养的其实都浪费掉了。
【造句】一个饥饿的人,赶紧吃上一顿肉就能活命,这时候你不可能也做不到脍不厌细,只能端上一碗颤巍巍的红烧肉。——柴静《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