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52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0-03 09:49
1、送王船的由来: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2004年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以至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在海边焚烧。
2、该习俗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固定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习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懂视网 时间:2022-10-03 09:49
1、送王船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固定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习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2、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拥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懂视网 时间:2022-10-03 10:43
1、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拥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2、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懂视网 时间:2022-10-03 19:30
1、传说一:在福州一带,相传“王爷”即“瘟神”,“送王爷”就是“送瘟神”,求得平安健康。
2、传说二:1661年,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第二年,郑成功不幸病逝,其子郑经承父业经营台湾,台湾人民生活日益好转,郑氏父子渐成台湾人民的保护神。时至清朝康熙年间,清廷认为,郑氏父子葬于台湾已不利于朝廷的统治,为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便于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强迁郑成功父子坟墓回福建南安石井。对此,台湾百姓是一百个不愿意。迫于清廷的高压,他们唯一能做的是准备丰厚的牲礼、隆重的王醮,假称当天恰巧是民间送“王爷”,籍以拜别英雄的灵柩。“送王船”之俗流传至今。“王爷公”即郑成功父子。此说流传于台湾,泉州一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9 09:09
深沪镇海七大巡的来历具体如下:
镇海宫原名树王公宫,始建于元末明初,供奉树王公,神像以红杉木雕成。据传,清顺治二年(1645年),海滨漂来一船,村民登船视之,见船上供有十二位王爷神像,前设供案、香炉、烛台,旁列肃静、回避诸仪仗,后置旌旂、凉伞、布匹等生活用品。
有敕书一封,上载十二位王爷奉玉皇大帝玉旨代天巡狩民间,此十二位王爷受南明唐王敕封为代天巡狩,监察民间善恶。村民当即敬备香案供品,虔诚迎奉于树王公宫。越年,设坛恭送王船离境出巡。孰料风转船返,驰回原处。村民咸感王爷欲永镇斯地,遂长奉于树王公宫。
此后,香火渐盛,庙宇拥挤。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角寮长者缘首重建新宫,易其名为镇海宫。1975年,“破旧立新”遭拆毁。未及一年,乡贤复修之。
改革开放,政通人和,香客潮涌云聚,庙宇人满为患,耆贤乃议重建。海内外善信纷纷解囊共襄,集腋成裘,鸠资于甲戌年(1994年)正月动土扩建,群策群力于翌年腊月告竣。历时二载,耗资五百余万,遂成今日之规模。
扩展资料:
镇海宫为东港东隆宫七个角头中王船的故乡最邻近之庙宇,以辅佐东隆宫为主体之宗教文化庆典,遵循古礼传承于百年之民俗活动,名闻国际,规模不亚于巴西嘉年华会镇海宫在发扬传统文化、社会公益、民俗技艺、地方艺文...等活动不遗馀力。
自*八十三年起(除八十七年受灾停办)迄今,每年均配合县立文化局,举办各型各色文化活动,如全国文艺季、国际乐舞节、区运文艺活动、镇海宫文化祭、南区道教祝圣科仪观摩会、假日文化广场...等,深受各界肯定赞赏。
镇海宫内殿藻井结构,由上而下,自太极八卦图、木凋人像、祥兽、浮凋、神龛止,搭配中国结绳、玉佩、彩墬、彩绘,一气呵成,呈现出『力与美』之外,尚蕴含易学中所述,由太极衍生而形成八卦之种种意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深沪镇海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9 09:09
镇海宫原名树王公宫,始建于元末明初,供奉树王公,神像以红杉木雕成。据传,清顺治二年(1645年),海滨漂来一船,村民登船视之,见船上供有十二位王爷神像,前设供案、香炉、烛台,旁列肃静、回避诸仪仗,后置旌旂、凉伞、布匹等生活用品。有敕书一封,上载十二位王爷奉玉皇大帝玉旨代天巡狩民间,此十二位王爷受南明唐王敕封为代天巡狩,监察民间善恶。村民当即敬备香案供品,虔诚迎奉于树王公宫。越年,设坛恭送王船离境出巡。孰料风转船返,驰回原处。村民咸感王爷欲永镇斯地,遂长奉于树王公宫。此后,香火渐盛,庙宇拥挤。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角寮长者缘首重建新宫,易其名为镇海宫。1975年,“破旧立新”遭拆毁。未及一年,乡贤复修之。改革开放,政通人和,香客潮涌云聚,庙宇人满为患,耆贤乃议重建。海内外善信纷纷解囊共襄,集腋成裘,鸠资于甲戌年(1994年)正月动土扩建,群策群力于翌年腊月告竣。历时二载,耗资五百余万,遂成今日之规模。
镇海宫前身是"树王公宫",元代时,乡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风口上造出一尊"树王公",祈求神灵能为自己减轻风沙之害. 据传,清顺治二年(1645年)的四月十八,有一艘无人驾驶的木船(王爷船)靠上沙岗寮海滩,舱内有柴米油盐“猪头五牲”等祭品。乡民以为神灵降兆,即迎入供奉。第二年乡民们又送王爷船出海,正当岸上欢送的队伍眼望着它远去,突然风向一转,刮起了东北大风,又把王船送回来了。乡民们大骇大喜,连卜三杯,从此让王爷们安家落户,镇守海疆。近年来考证,这是泉州南门的富美古渡头的富美宫每年举行的“送王船”仪式,王船顺风顺水来到深沪湾定居。“送王船”,也称“送王”、“烧王船”,闽南地区俗称“做好事”,是长期流行于闽台沿海渔村的民间习俗,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告慰遭遇海难的英灵。这一习俗于2011年年初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