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1 23: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2:05
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原句应该是: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
翻译如下:所以,有道之士在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等待时机。【附录】原文全篇及其参考译文首时原文: 三曰:圣人之於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
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
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
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
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
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
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
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见楚王。
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
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
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
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
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
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郑子阳之难,猘狗溃之;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
众因之以杀子阳、高、国。当其时,狗牛犹可以为人唱,而况乎以人为唱乎?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
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
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於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於万民,而卫取茧氏。
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於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译文: 圣人的事情,好象很迟缓,无所作为,而实际却很迅速,能够成功,这是为了等待时机。
王季历为国事辛劳而死,周文王很痛苦,同时又不忘被封拘于羑需要里的耻辱.他所以没有讨伐纣,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武王臣事商纣,从早到晚都不敢懈怠,他也不忘文王被骂于玉门的耻辱。
武王继位十二年,终于在甲子日大败殷军。时机本来就不易得到。
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对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
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
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衣服和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
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
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问耕作。
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
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
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
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客人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
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才见到了惠王。
也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
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
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
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
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加粗字体为重音) [编辑本段]课文注释 1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一作《与宋元思书》。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译文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群山呈现出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向东或向西,漂漂荡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犹如飞奔的骏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这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长,这些山峦仿佛互相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原文】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①。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②蓝田云:
“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 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注释】
①王述:封蓝田侯,故下文又称蓝田。参看(文学)第 22 则注①。转:调动官职,指升官。事 行:事情实现,指诏命下达。拜:接受官职。
②文度:王坦之,是王述的儿子。杜许:不详。
【译文】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 该让给杜许。”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 不胜任!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说: “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 我。”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 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时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当时是光荣的,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注释〕 这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语部分,首先引用《诗经。小雅》,表达对孔子的崇敬;接着提出遗书、遗物和遗教,表示对孔子的向往;最后通过反衬来说明孔子演说对后世的影响。赞语含蓄而有余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他在鲁国做过司冠,后周游列国,一生主要从事于讲学和著述,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世家: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种记载地方政权始末,相当于国别史;一种是人物传记,相当于列传。本文属于后者。孔子不是世袭封爵的王侯,司马迁为了突出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破例推崇,为孔子六传,列入“世家”。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意思: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意思: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意思;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意思: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