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5 18: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9:48
涪江的多年平均径流息量为180.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90立方米/秒。径流量年内分配差异大,6~8月的三个月总量一般占年径流总量的50%以上。洪、枯流量变幅也大,涪江在下游合川最大流量曾达30000立方米/秒,最小仅53立方米/秒。由于上游位于龙门山、鹿头山暴雨区,虽然羽状流域有延缓洪峰的效果,但也易造成干流的流域性洪灾。
涪江沿岸人口稠密,城镇密集,沿干流仅乡以上集镇即达80余个,历来是我省重点防洪区域。据历史资料记载,仅1744至1949年间,就出现过地跨上中下游的流域性大洪水15次,平均不到14年即发生一次,200年间,沿江县以上城市遭受洪灾50城市次,干流上的绵阳、三台、射洪、遂宁、潼南五城即遭洪灾达32次,平均22年被洪水洗劫一次。涪江流域大范围洪水在个别时段,更有连年发生的情况,如1781年与1782年,1920年与1921年,1936年与1937年都是连年洪水,沿江农田、集镇连遭劫难。据记载,绵阳在1692年至1770年不到八十年时间,曾连遭4次洪灾,*将地方*迁往罗江。《直隶绵州志》载:“康熙三十一年(1693),绵州涪水异涨,冲城而过,东北二门荡为水国,堤亦乌有。城圮,后因徙治罗江。”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涪江洪水又没绵州:“壬申,涪江暴涨,冲刷城恒,公廨、仓库胥付波臣。”“城沦于水,文庙独存。”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绵阳又遭洪水,“城堤并遭冲圯。”绵阳连遭洪水之灾,乾隆三十五年(1770),绵阳“涪水异涨,城垣倾纪,裁汰罗江,移州焉。”
涪江在三台县城以上的长坪乡盐井村向东折了个90°的大湾,由东塔山下流过三台县城,这就减轻了洪水对县城的威胁。但在一千多年以前,涪江并不是这样的,而是从盐井直迫三台城下。每到汛期,涪江洪水“狂澜陆高,突堤啮涯,包城荡垆,岁杀洲民,以为官忧”,城外防洪堤常被洪水冲毁,唐开成五年(公元840),梓州州官郑复调三千兵卒在今盐井柳林滩一带涪江东岸低洼处,开辟了一条新河,使涪江改道东折,减轻了三台县城的洪水威胁。三台另开新江,是古代治江防洪的一次大胆行动,功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