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7 11: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3:28
1. 行步止息,犹言动和静。
①《孟子·梁惠王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②《后汉书·吕布传》:“卓(董卓)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止常以布自卫。”
③《隋书·南蛮传·真腊》:“其人行止皆持甲仗,若有征伐,因而用之。”
④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叔父且莫出境,数日之内,穿有信到,再决行止。”
⑤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一面申报成都,听候行止。
2. 偏指行动;活动。
①《列子·天瑞》:“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②《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这些时犹烦唇齿。听严城鼓已三挝,六街中少人行止。”
3. 犹言一举一动。
①晋·陶潜《祭程氏妹文》:“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闺,可象可效。”
②明·陶宗仪《辍耕录·鬼爷爷》:“元统间,杭州盐仓宋监纳者,尝客大都,求功名不遂,甚至穷窘,然颇慎行止,不敢非为。”
③ 徐兴业《金瓯缺》第一章四:“ 东京人并非因为她( 李师师 )的性情乖张、行止独特,而是因为她也具有他们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弱点才把她捧红的。”
4. 行踪。
①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别离同雨散,行止各云浮。”
②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会有以瑨肃行止言者,二公因连骑造门,请见其子。”
③巴金《新生》一:“我们特地请他来和你商量关于你以后的行止。”
5. 品行。
①《旧唐书·韦贯之传》:“同列以张仲素、段文昌进名为学士,贯之阻之,以行止未正,不宜在内庭。”
②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夫人,今日却知老僧说的是,张生决不是那一等没行止的秀才。”
③《红楼梦》第一回:“今风尘碌碌, 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④《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一个秀才叫是麻从吾 ,不要说那六府里边数他第一个没有行止,只怕古今以来的歪货,也只好是他第一了。”
1. 行步止息,犹言动和静。
①《孟子·梁惠王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②《后汉书·吕布传》:“卓(董卓)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止常以布自卫。”
③《隋书·南蛮传·真腊》:“其人行止皆持甲仗,若有征伐,因而用之。”
④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叔父且莫出境,数日之内,穿有信到,再决行止。”
⑤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一面申报成都,听候行止。
2. 偏指行动;活动。
①《列子·天瑞》:“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②《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这些时犹烦唇齿。听严城鼓已三挝,六街中少人行止。”
3. 犹言一举一动。
①晋·陶潜《祭程氏妹文》:“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闺,可象可效。”
②明·陶宗仪《辍耕录·鬼爷爷》:“元统间,杭州盐仓宋监纳者,尝客大都,求功名不遂,甚至穷窘,然颇慎行止,不敢非为。”
③ 徐兴业《金瓯缺》第一章四:“ 东京人并非因为她( 李师师 )的性情乖张、行止独特,而是因为她也具有他们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弱点才把她捧红的。”
4. 行踪。
①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别离同雨散,行止各云浮。”
②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会有以瑨肃行止言者,二公因连骑造门,请见其子。”
③巴金《新生》一:“我们特地请他来和你商量关于你以后的行止。”
5. 品行。
①《旧唐书·韦贯之传》:“同列以张仲素、段文昌进名为学士,贯之阻之,以行止未正,不宜在内庭。”
②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夫人,今日却知老僧说的是,张生决不是那一等没行止的秀才。”
③《红楼梦》第一回:“今风尘碌碌, 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④《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一个秀才叫是麻从吾 ,不要说那六府里边数他第一个没有行止,只怕古今以来的歪货,也只好是他第一了。”
成语解释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áng。“行止”的“行”就读xíng。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随)之。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诗经原文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车舝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 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 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一段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高山景行,现在缩略成为成语。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另外,“景行行止”这句话中的读音有些分歧,第二个“行”从读音到释义都没有什么问题,分歧在于第一个“行”字,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有三个读音:háng、xíng、xìng。读háng,显然把景行直接解释了大路;读xíng,也显然是把景行直接解释为行为正大光明(把行读作xìng是旧读,如品行、言行、德行、罪行、兽行等,现在都读xíng了)。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车辖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
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
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