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迁都的主要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7 04: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5:51
问题一:明朝为何迁都 燕王朱棣靖难之后,将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原因有:
1,燕王的封地就是北平。
2,燕王的责任就是戍守北方北平一带,当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后,北平一带的防守空虚。另外又胁迫另一北方强藩宁王南下,致使北方被游牧民族侵扰。明朝当时的主要威胁就在北方。故,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
问题二: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1.明朝是朱棣迁都北京的,朱棣在发动政变之前就是燕王,驻地在北京,势力范围也在北京。他在那里发展多年,他也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已经有了相当的势力,可以说在北京,朱棣可以消除许多隐患,得意坐稳这个抢来的江山。
2 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亥鞑靼和瓦剌的威胁,所以朱棣实行所谓“天子戍边”的*,迁都北京,表现其守卫边疆的决心。
3 明朝南京偏于江南一隅,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在者,自秦开始,中国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宋之前,长安、洛阳、开封都曾做过都城。其中以长安的时间最长。南方如金陵、杭州、扬州等处,亦曾做过都城。奇怪的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这皆因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明,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击。在冷兵器时代, *** 的文尔雅怎抵挡得住“人”的铁马金戈。建都北方,主要是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
4 由于篡位而得皇帝位,面临巨大压力,想通过迁都改变一下环境。
5 朱棣有很大的抱负和野心,在北京经营多年,我们都知道元朝大都在北京,形成地跨三大洲的大国,而朱棣也抱着这样的梦想,而积极准备。
问题三:商朝多次迁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商汤建都在亳,但商朝前期曾先后多次迁都,关于原因史学界有几种说法:
(1)贵族在旧都太奢侈,迁都是为了节俭;
(2)洪水泛滥,冲毁旧都;
(3)商是游牧民族,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都城也迁来迁去;
(4)商的农业落后,土地肥力耗尽,须迁都换耕地;
(5)贵族之间长期争夺王位的斗争
其中洪水泛滥和贵族间*斗争的说法较为合理。
问题四:明朝是哪年迁都的? 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后从北平发动“靖难之役”,攻占京师,夺取帝位,初时仍定都南京。
1421年2月2日明朝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同时复原南京的名号。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机构。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问题五:明朝什么时候迁都 明朝建立于洪武元年(1368)。明朝建立之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南京,以汴梁开封府为北京,以凤阳为中都。朱元璋一直想迁都北方,或河洛地区,或关中,并为此派太子朱标北巡,考察山川地理。只是朱标北巡回还后一病不起,而朱元璋已经年老,无力再推动迁都的事。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迁丁的事再次提到日程上来。经过反复论证,明成祖朱棣最终决定迁都北京,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但是,南京作为一个*级的*中心并没有废除,明朝从此实行两京制度,北京为京师南京称留都,而且保留了一整套**机构,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乃至翰林院国子监一应俱全。
问题六:明朝永乐皇帝为何要迁都北京? 早在明代之前,北京就是甲于天下的大城,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有人说就是因为明成祖朱棣在北京有自己稳固的*基础,所以力排众议,迁都北京。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蒙古势力已有新的增强并峙持于漠北,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如不全力守卫边疆,极可能出现北宋时半壁江山沦入敌手的情景。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这是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明代人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因此永乐帝登基后,深感北平之重要,地形之固、关隘之险、人才之聚、经济之富,且又为自己经营多年的根基。经与谋臣计议,遂决心迁都京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疏通运河,南粮北运,采伐名贵木料巨石,督办金砖。修城垣、拓南城,建宫殿城池,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l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南京则降为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