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0:42
新中国建立以来,从社会主体的道德观念流变历程和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我国现代化道德建设的实践脉搏与必然道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历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前,就是从1949年至1965年期间,其特征是*化。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百废待兴,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创造良好思想*环境,党*大力开展宣传“延安精神”、“树立标兵”等*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这段历史时期的道德建设与思想*工作密切相关,“*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工作涵盖道德建设,一切是“*挂帅”。*主义道德和理想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多种*运动为主要形式,以郝建秀、草原小姐妹等先进典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树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提高社会道德风尚,为新中国的复兴之路铺垫了坚实的思想价值基础。
第二个阶段:就是“文化大*”时期,指从1966年至1976年期间,其特征是形式化。在“文化大*”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建设遭受重创,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成为思想*运动的风标导向。
在极“左”的思想干扰下,社会道德要求和判断偏颇,道德教育是“一刀切”、公式化、形式化,道德秩序十分混乱,这对我国道德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三个阶段:就是“文化大*”后至1986年,指1977年至1986年期间,其特征是经济化。“文化大*”之后,我们党吸取历史教训,将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在道德建设上,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命题,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群众性的道德创建活动。国家和社会对道德建设有了新的全面共识,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包含道德的必然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市场经济的利益化倾向使经济工作成为其他工作的强项标杆。利益意识渗透到道德评判的价值环境中,道德建设表现为经济化的特征。
第四个阶段:就是1986年到至今,其特征是*化。相对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不容乐观。为此,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正式提出并使用了“道德建设”的命题,表明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道德建设。
在1996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体系,全面论述了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01年1月,以*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德”已正式纳入国家治理方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其中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充分表明我国正朝着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的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