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3 09: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13:31
前段时间,给学生讲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信仰重建的痛苦,和信仰重建的美妙。那堂课治愈的不只是学生,也是教者的一种自我治愈。当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最容易与教育一词打交道。首先教者会想,能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分数至上?诚然对于一个学校的生存很必要。育人?不该只是没有温度的管理和服务。
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世上,都不容易,自己有活路,也应给别人活路。我们的认知一直在改变,一直在被刷新。人生的每个阶段所遇皆不同,也就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看待那些林林总总。当过去的认知不能解决新的行为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必须调整认知。当然调整的过程也是极其痛苦的。
例如某校量化管理中对于文明扣分管理的调整一事,那是一场价值观的矛盾与斗争,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
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 值班老师例行迟到学生检查登记,但是由于时间比以往提前两分钟,有大部分班级由于未来得及通知,学生未知情,造成迟到班级人数暴涨,值班老师让迟到学生排长队作登记,可有大部分学生见状,早就溜之大吉。
针对这样的不公不文明现象,笔者提出疑问:难道那些逃之夭夭的学生就不管不顾了?明知自己迟到已无法挽回,又乖乖作了迟到登记,难道情节不比那些明知迟到还在光天化日之下逃走的可爱一点吗?而他们却成了痛打的对象。
何谓文明?文明就是公序良俗,那些不在公序良俗范围之中的学生才是文明的对立面——野蛮,粗暴。
或许您会说,杀一儆百,杀掉一个人或者少数人以警戒众人。 用老实巴交的一只鸡去警戒逃了的也抓不回来的猴,那又怎么交代那些为文明作的牺牲者。 逃走就不抓,那不正是变相的“包庇”吗?能逃则逃,反正不扣文明分,不被自己班主任批评就行。
马兹利说:从历史渊源来看,“文明”一词的产生,是群体内成员为了区别外在的野蛮人,而赋予自身的特征。马玆利是谁?不清楚,但他的话很清楚,意思是:文明从一开始,就是用来与野蛮相区别与对抗的。
但是现在看来,登记迟到的文明之人早已被野蛮逃掉者“远远战胜”。他们在为自己的聪明而感到高兴。“文明的本意就是要对抗野蛮,因为文明之间没有冲突。如果真有非以战争方式、解决不了的矛盾,那就一定是利益的矛盾、价值观的对立、或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读罢此言,心怀戚戚。
野蛮是野蛮者的通行证,文明是文明者的墓志铭。 这让笔者脑里闪过一个关于南通“卖甘蔗老人被抢”的事件,重新审视“文明”的含义。有评论者在王开东老师的公众号文里留言,笔者觉得值得深思————(如图所示)
文明,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是社会成员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法律。文明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一所学校的文明水平所达到的程度是一个学校进步的体现。文明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念等,是全人类一致认同的普遍价值观。如果逃脱是公平公正,如果包庇或者放任也是符合共同遵守的规则,如果伤害也体现人类普遍价值观,那这样的文明,要它的意义是什么?
文明是一场人生的*,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毛*曾在《体育之研究》里写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何把一个人的精神当成是文明*的道场?身体的*放在其后?从精神上看文明,那些逃掉不做登记的是野蛮的卫道士和狡猾者。
百度百科说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综上所述,这似乎大概确实与文明背道而驰。
文明是复杂的一种人际关系网,建立起来特别辛苦,而摧毁它、则十分容易。历史上写“文明”的红书也无法给文明定义,就且让文明去吧。就当这是一场文明之殇!失望的多了,也就不会了。
(写于2021年12月10日晚)
此文笔者对事不对人,阐述一种现象,如有对号入座者,笔者请求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