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1 23: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00:11
解结咒
Ong Chi Lin Jin Za Jin Za Sheng Jin Za
唵,齿令金匝金匝胜金匝,
Wo Jin Wei Ru Jie Jin Za
我今为汝(ru)解金匝(za),
Zhong Bu Wei Ru Jie Jin Za
终不为汝结金匝,
Ong Xiang Zhong Xiang
唵,祥中祥,
Ji Zhong Ji
吉中吉
Bo Luo Hui Shang You Zhu Li
波罗会上有珠琍(li),
Yi Qie Yuan Jia Hua Ji Xiang
一切冤家化吉祥,
Mo He Bo Luo Bo Luo Mi
摩诃(he)般(bo)若(ruo)般罗密。
扩展资料
解冤释结在科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冤对,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牵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上清灵宝*》释义
宋代王契真《上清灵宝*》卷四十三称:
“凡人处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负财,积诸冤结,以致阴讼牵连,无由托化, 既承天恩开度,得领荐修,但其间怨气切齿,因邂逅恐生紊乱,当依斋法用符文,随事 与之解释,使回心向道,解结和冤,庶可同登乐土矣。”
①在道教科仪中有独立的解冤 释结斋仪,也有将解冤释结的内容包含在某些科仪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 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和《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等,后者 如炼度仪和施食仪。
②不论是独立的斋仪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仪中,解冤释结都属于黄 箓类的内容。
《太平经》释义
早期道教的《太平经》认为,以道德准则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是无冤结社会,称“道 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认为“君为父,象天 臣为母,象地 民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 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 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
而神仙世界,也是“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 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
③以这样一种无冤结的太平社 会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反映了两汉社会绝大多数民众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冤对中寻求 出路的一种美好愿望。但是,据现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仪似乎尚未有解冤释结的内 容。
《云笈七签》释义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有《道教灵验记》,记载了许多修道学道 获验的故事,其中《赫连宠修黄箓斋解父冤经》《李承嗣解妻儿冤修黄箓斋验》《公孙 璞修黄箓斋忏悔宿冤验》《徐翥为父修黄箓斋验》和《鲜于甫为解冤修黄箓道场验》等 大都与解冤释结的内容有关。
④这些故事大多发生于隋末唐初,皆称由于人世的杀戮冤 对,致使生人或后代灾疾不断,经过修建黄箓道场后,永解冤结,生人消灾平安,亡人 升登仙界。但在这些记载中,也未见单独的解冤释结科仪的内容。
《道藏》释义
《道藏》收有《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全文仅三百余字,说太上道君在玉京 山所见众鬼在地狱受苦,皆因生前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杀害众生所致。只有专志 入静,持斋行道,诵念此经,才能解冤拔度,各获超升。
文字古朴,仪式简便,便于个 人诵念行持;再从其用“太上道君”神号这一点来看,估计此经出于六朝时期。《道藏》 另有《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
⑤*与《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大致相同,当 系重出之误。但其中神号已改为“天尊”、“太上”,当指道德天尊与太上老君,疑为 唐代以后道教中人所改。
杜光庭编撰《无上黄箓立成仪》等释义
唐末五代杜光庭编撰的《无上黄箓立成仪》和《道门科范大全集》等收有大量道教 科仪*范本,虽无独立的解冤释结科仪,但在科仪中多包含解冤释结的内容。如《忏 谢疾病仪》的《清旦行道》祈请众圣“为弟子某削除死籍,汪上生名,解厄祛灾,和冤 释对,宿瑕清荡,积过销平,星辰回临照之文,年运息刑冲之咎”。
《午朝行道》称 “沥恳披心,立斋祈福,按灵仙品格,开八景坛场,精备香灯,虔伸忏谢”,“伏冀玉 清万圣,金阙众真,鉴纳丹诚,降流玄佑”,“地无简对,水绝盟言,鬼断冤仇,人销 谋议。星辰行度,无临照之凶;本命行年,无刑妨之咎”。
《晚朝行道》则忏谢“前生 今世,宿罪深尤,或违天地覆载之仁,或亏日月照临之德,犯二气五行之性,伤三光六 纪之和,前冤未除,后罪重结,故杀误伤,肆意任心,不识因缘,罔知忌讳,六情所起, 于犯幽明,三业所犯,负越经训,成兹报对,构此灾危”。
⑥所有这些解冤释结的*, 都是以道士表白祈奏,请求神灵宽恕,解除冤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北宋末年形成而 在南宋时期起广泛流传的炼度、祭炼、施食仪中一般都有解冤释结的内容。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释义
至今仍在香港地区演习不衰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中,将人生的冤对概括为十 种,即“十伤”:杀伤、自缢、溺水、药死、产死、伏连、冢讼、狱死、邪妖、积生。
⑦其中“积生”冤对是因为“纵幸免于人间,必萦缠于地下”的人际冤对的延续,只有 “邪妖”冤对是非人际的内容。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相互交织, “累世仇雠,历推迁而不释”的人际关系,便成为科仪*中有关“冤结”的主要内容。
至于解除冤结的方法,除了祈请神灵宽恕以外,还采用符、咒、诀等方术化解冤结。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符简轨范品》释义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符简轨范品》有“解诸类冤结”的内容,除了同上述“十伤”相 对应的解杀伤冤符、解缢死冤符、解溺死冤符、解药死冤符、解产死冤符、解伏连冤符、 解冢讼冤符、解狱死冤符、解妖邪冤符、解三世冤符外,还有解冤释结符、和冤释对符、 解咒诅符以及拔罪解冤符等。
⑧在《灵宝玉鉴》中也有“解冤符”,全称灵宝解冤释结 升度真符,符文包含“解释冤结”和“升度朱陵”等八个字,称“神符告下,解冤释结, 永脱仇雠,执对分别,衅缘俱尽,不生恶业,出离寒庭,罪根消灭,一如告命”。
⑨近 代上海道教有独立的解冤结科仪,形式是两名道士坐于灵位前,边念白边唱赞,旁有乐 队伴奏,类似说唱。上海道教协会藏有光绪三年(1877)道士康友梅的该科仪抄本,据 抄本附记称“丁未生人海上闲鸥道作于听经山房之最华堂”,该科仪可能出于清末。
科 仪*讲述了虞舜、汉文帝、曾参、丁兰等二十四孝故事,申述斋主以香钱忏之罪愆, “求解冤结,阳上报恩”之意,历数人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 九十和百岁的追求目标和伦理规范,感慨“人生好似一张弓,终朝每日逞英雄,忽然一 日弓弦断,两头着地一场空。
生也空,死也空,生死如同一场梦。生如百花逢春景,死 如黄叶遇秋风。天也空,地也空,天长地久不相同。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各西东。田也空,屋也空,几番换了主人翁。金也空, 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鬼门关上不相逢。佛教经中空自色,道教 经中色自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人识得真解悟,到头终是一场空”。 以生死、财帛、妻儿皆空的思想来化解人生冤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冤释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结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