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3 00: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9:27
应该是茅盾的“蚀”三部曲。
“蚀”三部曲是茅盾的三部系列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三部曲都是以大*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1.《幻灭》
写的是*前夕的上海和**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形势所鼓舞,她到*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2.《动摇》
写的是大*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联盟的*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的气焰。他知道混入*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阵营,用伪装的*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关于*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精神。当*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遭受了失败,把*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3.《追求》
如茅盾在《读〈倪焕之〉》中所说,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其中所写的人物,在**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处于低潮、****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