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2 01: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4:47
入世10年,回顾在对外开放中崛起的中国现代汽车工业,一个严肃而争议极大的问题是:中国对*车企开放了市场,是否如当初预期的那样换回了技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提升,仍有相当多的质疑声音对此持否定态度。坚持负面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我们让渡了市场,但合资企业中方和自主品牌至今没有掌握汽车及零部件的关键技术。然而,这一看法并不符合事实,对市场换技术的正确理解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汽车关键技术分为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研发技术关系到*车企的核心竞争力,谁也不会轻易转让给竞争对手,在合资企业,强制技术转让为WTO所禁止,但中方可通过*公司的技术外溢达到间接积累,为自主品牌研发储备技术。在这一方面,中方受益最多的是整车开发流程,主要是因为*车企需要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包括车身与内饰设计、试验数据积累、零部件匹配、台架试验与路试等。由于汽车人才的流动效应,自主品牌都建立起了完备的全球整车开发流程(GVDP),其技术来源主要是合资企业。
第二,在制造技术方面,主要是按照*车企的标准建立四大工艺和关键设备的投入,在这方面中国人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是我们用市场换来的最直接、最实用的技术。同样由于汽车人才的流动效应,目前很多自主品牌的四大工艺与合资品牌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超越。最典型的是柔性化生产,不同级别的多个车型的混线生产自主品牌已经完全掌握。
第三,汽车关键技术外方是否愿意提供是一回事,而我们自己是否具备嫁接能力则是另一回事。以节油技术为例,它并非单一的技术诀窍,而是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汽车制造及相关工业支持方面的综合实力,包括车身设计(风阻系数)、发动机设计和制造(材料及加工精度)、发动机与变速箱匹配、车身轻量化及其背后的材料工业,等等,缺一不可,绝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第四,通过与*车企20多年的合资合作,中国汽车产业获取的最大利益是拥有了一大批高端汽车人才。只需到自主品牌车企走上一圈,就会发现,从企业领导人到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十有*是合资企业出身。不夸张的说,中国如果不是先做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短是时间内崛起。
当然,不可否认,市场换技术的效果与人们预期的肯定存在差距,但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个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现代轿车工业,以此遏制住因进口汽车失控导致的国家外汇流失,以及猖獗的轿车走私。同时,国家更有着长远的考虑,现代轿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直接关系到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与*车企合资,别无选择。用龙永图的话说:许多事情积重难返,仅仅凭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往往不行。一个健康有效的外力,则可能推动我们完成那些想做却迟迟做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