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这个姓是怎么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2 17:5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3:44
禤姓是中国古老而稀少的姓氏之一,特别的是,这个稀少的姓氏因为起源的不同又分为两个读音。一种源于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北宫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读作xuān;另一支源于赐姓,出自东汉初期汉光武帝给将领纯旺的赐姓,读作qiān。
基本介绍
禤[禤,读音作xuān(ㄒㄩㄢ),亦可读作qiān(ㄑㄧㄢ)]
2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北宫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禤氏起源于黄帝之后北宫禤,其后裔在商王朝时期封有两个方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这两个小方国也随之灭亡,国人向四处迁移,后来迁移到齐国境内,居于今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野鸭屯。后在战国末期随着躲避战乱的迁徙大流向长江以南迁移,当时南迁的一百四十三个姓氏族人中,禤氏赫然在列。该禤氏一支移居于广东南雄珠玑港一带,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又由南雄珠玑港迁居广州府属南海三都丰湖坊,后再分迁居于福建、三水、清远等地。明朝永乐年间后。
明朝永乐年间,居住于广东三水等地的该支禤氏族人又因经商而留居于广西横县,后因避兵祸又有迁居灵山,或出任广西为官等原因,而逐渐迁到广西上思地区扎根定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禤氏的姓氏读音作xuān(ㄒㄩㄢ)。
第二个渊源
源于赐姓,出自东汉初期汉光武帝给将领纯旺的赐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据相传:禤氏系封建帝王所赐的一个姓氏,禤氏的得姓始祖叫纯旺,系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裨将。在汉光武帝刘秀执政时期的东汉建武十七春(公元41年),纯旺随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纯旺、黄万定(均为山东青州人),授命为马援大军的前锋,因戢功卓著,于次年得胜还军,马授将纯旺、黄万定等人之战功一一申报皇上。汉光武帝很高兴,召见了纯旺,当面给予封赏。刘秀问
道:“你的功劳可是不小呀,想当个什么官呢?”憨厚的纯旺一时想不出官阶名称,便说:“那就请皇上封个大大的官儿给我当吧”。当时不知是由于方言所造成的
发音不同,抑或皇上听走了耳,结果把“大大”听成“代代”。当时汉光武帝心情特好,当即说:“好!你要当个代代官吗?那就封你为平夷大夫,钦州世
袭时罗都总守。”汉光武帝接着说:“这与一般类似此官阶的人不同啊,你可以有事随时入朝面君陈奏。现赐你朝服一套,穿起来,出入朝门通行无阻。”一旁的宦
官就将装在盒子里的一套武将朝服递给了纯旺。纯旺受到封准后,突然想到自己原是放牛娃出身,别人都说他姓牛,实际上有名无姓。若能得到皇上开金口赐个姓,也是极其荣幸的,因此,便又奏请赐个姓氏。
刘秀便赐他姓“禤”,从此,禤氏一族出现了,纯旺就是该支禤氏的鼻祖,禤纯旺后来世袭镇守南疆,后裔子孙世居于广西防城地区,世代相传至今。要注意的是,该支禤氏的姓氏读音作qiān(ㄑㄧㄢ),明显不同于其他禤氏族人。
第三个渊源
源于改姓,出自西汉早期南越王赵佗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赵佗,公元前?~前137年待考,恒山郡真定人(今河北正定),秦王朝的著名将领。*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即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秦末汉初(公元前203年/公元前203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成为南越国第一代南越王,公元前203~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王”,以后“赵佗归汉”,使整个岭南地区正式列人中国统一的版图。以番禺为国都,将原任嚣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增筑为周长十里赵佗城(今广东广州中山四、五路一带),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提倡与中原通商,活跃经济,发展生产;推行民族和睦*,协调越族人内部各族之间关系,与民休息。西汉王朝于(公元前206年)建立后的西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臣陆贾出使南越,承认南越为汉王朝诸侯国地位和南越王的称号。
汉文帝
西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刘盈病逝,吕后当政。她对南越采取“别异蛮夷”*:下令边关互市之地禁止向南越出售铁器和农具,马牛羊等牲畜只能出卖雄的,禁止卖雌的,以使其无法繁衍等。当时南越正处于开发阶段,吕后的措施直接阻碍了南越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原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为此,赵佗曾三次遣使到京城长安,要求取消禁令,但均遭拒绝,使者也全被扣留;以后又听说他在北方父母的坟墓被掘,亲属被捕受罚,遂与汉朝断绝来往,自称“南越武帝”,用天子礼仪,乘黄屋左纛,同时出兵攻打汉长沙王属地,与汉朝对峙。吕后派周灶、陈濞率军征讨,但到南岭边境,军中瘟疫流行,汉军无功而返,赵佗扬威南陲。以后,赵佗交结闽越、西瓯等族,势力扩展到东南万余里,汉文帝即位后,对南越实行安抚*,为赵佗在真定的祖坟置守邑,岁时祭祀,征召他的宗亲昆弟,给予尊官厚赐,又派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放弃帝号。经过谈判,双方言归于好,赵佗同意放弃“武帝”谮称,重新臣服于汉。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后,南越王赵胡谨奉藩职,并遣太子赵婴齐到长安为天子宿卫。赵婴齐娶汉女邯郸樛氏,生子赵兴。后赵婴齐回国继承王位,但仍想保持南越对汉朝的独立性。汉武帝屡次遣使要他入朝,赵婴齐均称病不往,只派其子赵次公入侍。赵婴齐逝世后,赵兴即位,樛氏为太后。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使者安国少季宣谕赵兴与太后入朝,与内地诸侯王一样;同时令卫尉路博德率兵屯驻桂阳(今广东连县),接应使者,以示威慑。樛太后欲倚汉威,与安国少
季私通,劝赵兴举国内属,赵兴年少,听从其意见,于是通过使者上书,愿列位同内诸侯,三年一期,废除汉与南越边境上的关口。汉武帝闻报大悦,赐赵兴南越丞
相银印及内史、中尉、太傅印,其余官吏由赵兴自置;并在当地推行汉法,改其旧制,废除黥、劓等肉刑,令使者安国少季留镇南越。赵兴与太后整理行装,准备入
朝,但此举遭到丞相吕嘉的
反对。吕嘉在南越任三朝丞相,其宗族任长吏者有七十多人,势力很大;其男皆娶王室女子,其女全嫁王室男子。吕嘉害怕归附汉朝后,自己的权势地位会受到削
弱,南越诸大臣也害怕内附会失去既得利益。吕嘉多次谏止赵兴内属,未获成功后便图谋叛乱。赵兴与太后恐被吕嘉所制,便与安国少季密谋在宴会上诛杀吕嘉,因
安国少季临事怯懦而失败,双方关系紧张。汉武帝闻知此事后,并没有引起重视,仅派大将韩千秋与樛太后的弟弟樛乐率两千人入南越援助。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
112年)农历4月,吕嘉通令南越全国公开叛乱,与弟弟率军攻进宫中,杀死赵兴、樛太后及安国少季,遣人告知苍梧的越族秦王及其所属郡县,立南越明王庶子赵越之妻所生之子、术阳侯赵建德为王。又下令边邑开道给食,诱汉军深入,将韩千秋所部全军歼灭,并发兵守住边塞要地。汉武帝闻报后大怒,抚恤了韩千秋、樛乐的家属,封韩延年为成安侯、樛广德为袭侯;并下诏赦免罪人为士卒,征发江淮以南水师十万征讨南越。同年秋天,西汉王朝遣四路大军汇攻南越都城番禺。
禤姓出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农历10月,楼船将军杨仆率军数万先破番禹城北要塞石门,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会师后,分别从东南、西北两面,攻破番禺。吕嘉与南越王赵建德乘夜率数百人入海,路博德率汉军一直追赶,最终将其擒获。闻汉兵到,南越国的苍梧王赵光、揭阳令史定自动投降,桂林监
居翁也晓谕瓯骆王率十多万人投降汉朝,以后他们都被汉武帝封为列侯。至此,汉武帝派出的另外二路人马还没到达岭南,南越全境已被征服,南越国彻底灭亡。传
说,该支禤氏,就是南越王赵氏家族的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南越王赵佗,而改姓为禤氏,且一直定居于岭南,世代相传至今。将“禤”字拆开分析:“示”偏旁,即王
者,古代王者的讲话、发诏即称“示”;“四”构件,代指四海;“羽”构件,代指王者的龙袍。这三个偏旁构件合起来,就是“禤”。
该支禤氏的姓氏读音作xuān(ㄒㄩㄢ)。
改姓源
源于改姓,出自元明之际难民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传说,该禤氏族人的祖先在元明之际为躲避白莲红巾军,因此隐居于乡野,取《百家姓》中没有的“禤”字为姓氏,以避灾祸。其后子孙繁衍,皆称禤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禤氏的姓氏读音作xuān(ㄒㄩㄢ)。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军籍之后,属于会意拼字为氏。传说,该支禤氏家族在元朝以前一直是武宗世家,即世代将门之
家。族人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军归户,报户籍时即称取“禤”为姓氏。之所以立“禤”字为姓氏,是为了纪念将军祖先之意,即以古代将军的“示”字旗为“禤”字的
偏旁,禤字右上角的“四”代指将军背后的四面令旗,右下角的“羽”代指将军的铠甲。
由此,形成了一支禤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禤氏的姓氏读音作xuān(ㄒㄩ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3:44
到百度查不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