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为何出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3 05: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04:41
农历二月初八,春分,释迦牟尼出家日。
一清早,喜悦地开启我的之旅。惊觉身边好多朋友都不知道,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出家日。好吧,那我就用的方式来说说:释迦牟尼为何要出家?
一、释迦牟尼是谁?
释迦牟尼(Śākyamuni)。
意译“能仁寂默”,“释迦族的圣人”。
被世人尊称为“世尊”、“佛陀”。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在其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毅然决然舍弃王族生活,求离苦之道出家修行。后在菩提树下由观缘起而悟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证道后,建立僧团,广为说法,度化无量众生,八十岁涅槃。
二、释迦牟尼为何出家?
为众生寻求生命究竟解脱和自由之道而出家。
乔达摩•悉达多生来就是一个天赋禀异,具有高度智慧和洞察力的智者。幼年一直以尊贵的太子身份,在奢华富裕的王宫过着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不闻人间疾苦。
太子逐渐长大,他不但以智慧之眼看清了眼前奢华的皇宫生活不过如过眼云烟,而且在出城游观时,于道路上亲见头白齿落、面皱身偻的老人,身患疾症、病苦折磨的患者,四肢僵硬、悲号送终的死人,从现实人生的“生、老、病、死”中,发现了短暂生命的*。
《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太子出北门,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车作礼问出家利益。比丘答言:“我见在家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故舍亲族处于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于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是故名为出家之法。”
太子闻后欣喜,赞言:“善哉!天、人之中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下,悉达多太子选择了出家。于是在深夜,别离了睡梦中恩爱的妻子,别离了父母,不忍说再见,却饱含对生命解脱,对生命缘起真理探寻的决绝,离开了迦毗罗卫国。
从此,乔达摩•悉达多以云游之身,到处参学、修行,最终证得菩提,并于其后四十多年的时间内,为众生说法,从未间断。
乔达摩•悉达多出家之前曾向父亲净饭王提出:“如果现在父王能保证满足我的四个愿望,我可以考虑不去出家:
第一、没有衰老的现象;
第二、没有疾病的痛苦;
第三、没有死亡的恐怖;
第四、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
净饭王听后连连摇头道:“这四个愿望,谁也不能保证的。”
出家是一种信仰,更是生命本质的追寻。释迦牟尼佛证道之后,彻底明了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和佛陀无二无别的智慧德相。因此慈悲设八万四千法门,引导众生依法修行,获得究竟解脱和自由。
*妙平平加注:
1.人人都有佛性,本自具足。
佛陀是觉悟的人,人是尚未觉悟的佛。
2.三皈依是向*自性皈依、臣服。
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自性觉正净。
皈依佛,觉而不迷;
皈依法,正而不邪;
皈依僧,净而不染。
3.四法印真谛:
3.1 诸行无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万物因缘而生,缘聚则物在,缘散则物灭。现象界的一切都不恒久,无需执著。
3.2 有漏皆苦 (诸受是苦)
眼耳鼻舌身意,无法内守而外漏。贪嗔痴慢疑,令人烦恼痛苦。世间一切未经转化的情绪皆是苦受,看见我执。
3.3 诸法无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内外,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变、能作永恒主宰的“我”真实存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3.4 涅槃寂静
断除烦恼,无苦安稳。清净无染,常乐我净。世间的无常、苦受和无我全部寂灭于涅盘境界,即得永恒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