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3 04:28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2-13 00:23
伙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背景,是满足儿童社会化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源泉,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要如何处理呢?下面是懂视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但是他们都忽略了对自我的评价与审视。因为家长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会轻易影响孩子。很多家长总会把孩子身上的问题归罪于孩子本人,却完全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种一厢情愿的育儿方式,很难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培养的教育。相反,孩子身上问题多了,却把责任推给老师,认为老师这不好那不好。或者把责任推给孩子所接触的伙伴,认为别的孩子带坏了自己的孩子。所以,请家长要以负责的精神,认真做自我审视,把你身上的问题解决后,再去教育孩子,你会发现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小学阶段儿童伙伴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是孩子进行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因此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纠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有怯懦、自卑心理倾向的儿童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家长要多鼓励,多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他们,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有自负、逆反、倔强心理倾向的儿童往往交不到朋友,家长要帮助其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不受欢迎的原因,勇于承认自己有这个缺点,并从改变自身做起,多与人沟通,吸取别人的意见。有自私心理的儿童往往因为其蛮横无理、专断而交不到朋友。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自私表现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表现,从而改变它,并多关心别人,多为别人做些事而不求回报。
尽管上面谈了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家长注意,家庭是孩子每天生活时间最多的空间。在孩子最熟悉的家里,家长就要充分利用好诸如时间和机会,从与孩子做亲子陪伴、亲子游戏、亲子沟通中去教孩子,让孩子知道如何保持优雅的与人交往与沟通的内容。
比如说家长带孩子郊游、登山、野炊等需要团结合作互助的集体活动给孩子多方交往合作的机会,增进伙伴间的友谊。还有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学习活动,调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家长要事前引导和调动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和交往的热情。在学校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表演、合作体能活动、合作建构及合作竞赛,鼓励孩子多在课下或课外进行共同游戏和对话,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协商和来往。既增进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又使其提高交往技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12 21:31
你的孩子很快步入小学了,我们眼中的孩子就将是小学生了,一年级新生的人际关系是怎样呢?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表现在师生关系的变化上。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比方说:穿衣、吃饭、喝水、上厕所等等,老师像父母一样照顾孩子,并参加到孩子们的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亲情关系,在孩子眼里,老师就像妈妈,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乐意与老师分享。另外,幼儿园的学习活动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简单,不需要作业书写,孩子的学习活动非常轻松、愉快。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小学老师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她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较少,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也主要在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的时间很少,新入学的孩子就可能会感到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压抑。另外,孩子进入小学后,与在幼儿园朝夕相处的同伴分离,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很多同学都不认识,这就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第一,调整认知结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取决于人与人及群体之间相互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若相互得到满足,则产生彼此接近、信任的心理关系;反之,则产生疏远、回避甚至敌对的心理关系。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分析。一个维度是交往中的组织关系,可据此分为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正式关系由在组织形式上已明确的正式群体中的角色所决定,如教师、班干部是班级的领导者。非正式关系一般是在相互之间具有共同的情感或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如由于都爱好文学而经常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区分班级中人际关系的另一个维度是交往者之间的角色,可据此分为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这两个维度相互交叉,即师生关系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同伴关系也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别。因此,使学生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调整其认知结构,增强其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乃是人际关系指导内容的第—要义。
第二,克服人际偏见。为了能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然首先要能正确地了解同学。而能否正确地了解同学,首先取决于能否有正确的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人对人的知觉,是一种社会知觉,人际关系的建立均以人际知觉的结果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诸主客观条件的*,人们往往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尤其是在看待别人时,往往受各种人际知觉偏见的影响,对别人的行为作出错误的归因判断。因此,让学生了解人际知觉过程中的种种人际偏见,能正确地了解同学,与同学搞好人际关系,也是人际关系指导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人际交往中,刻板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认为班上的好学生都是循规蹈矩的;差学生都是调皮捣蛋的。甚至会以这种定势去判断学生的行为。例如,教室里一块玻璃打碎了,总是首先想到调皮学生干的;两个学生打架,总认为是调皮学生的错。其实这些定势是非常片面的。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全面地了解同学 ,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加强个性修养。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质因素。一般说来,具有豁达大度、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而心胸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因此,加强人际关系的个性修养,对于搞好人际关系也至关重要。真诚地关心同学要热情。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就要尽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关系和体贴。真诚地关心同学要无私。生活中这类情况屡见不鲜:有些人,接触伊始,给人印象不错,但时间长了,人们却渐渐对他“敬而远之”,与之疏远;有的人刚刚相处,似乎很难交往,但日久天长,人们却越来越喜欢他了。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人品”不同。后一种人他帮助别人从不露声色,并不要求得到什么回报;但别人对他的帮助,他却时刻铭记在心,必欲报答而后安。
第四,学习交往技能。处理人际关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因素,并且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交际能力和技术不是指阿谀献媚、投机取巧,而是指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体察人意、及时抓住契机、注意随机应变等。为此,可指导学生做到真诚关心同学,学会宽容待人。在我们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其次,要正确地消除自己的怨恨情绪。当自己被人误解、被人不公平评价时,滋生怨恨情绪再所难免。怨恨情绪如果长期郁积胸中,当然无助于身心健康。消除自己怨恨情绪的第一步是正视自己的怨恨。此外,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设身处地地分析别人的行为,想想如果自己处在对方的地位上将会怎样办。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不妨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这些都可以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学会做一个会听话的人,会说话的人,使人人都愿意和你说话,也愿意听你说话。这样,人人都会成为你的朋友。
(一)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孩子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孩子要上小学了,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和转折点。我们作为家长,除了在物质上做好一切准备外,还要特别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情绪氛围。平时您可以在与孩子交流中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看我们家的小学生,做起事情来就是不一样了”,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感到自豪。您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上学用的各种物品,可以带孩子走走去上学的路,您也可以经常抽空带着孩子到小学校园转一转,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再比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您讲故事时,您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我们有的家长喜欢唠叨,望子成龙,“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第一名。”家长将这种渴望过多过早地转嫁给孩子,这样做会令孩子感到压力骤增,与幼儿园的“玩”反差太大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绪。另外,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批评你!”“你玩不了几天了,上学了你就没时间玩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家长们应该避免这样的不当言行。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常常听到,孩子上学了,还要爸爸妈妈给他喂饭;让爸爸妈妈替他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像这样,我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而孩子也越养越懒了。如果孩子在进入小学以前具有一定的生活技能与自理能力,那么对其入学后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将有很大帮助。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肯定会影响他的学习。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朋友们应该明白: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在孩子入学以后,要让孩子自己准备学习用品,每天做完家庭作业,自己收拾好书包,并根据课程表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用的书本、削好的铅笔等学习用品,一样不少地准备齐全,这样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早上的忙乱,又可保证第二天能够带齐学习用具,不形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刚开始的时候,您要在一旁耐心指导孩子怎样收拾学习用品,应该怎么样摆放整齐。这样让孩子自己坚持一段时间后,您就可以慢慢放手了。再比如自己将衣物穿戴整齐,学会系鞋带,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帮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都需要现在就开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