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该如何识别外星文明的语言?科学家在座头鲸身上找到答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1 00: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21:47
从诞生伊始,人类就一直好奇无尽星河的彼岸是否存在着另一个世界,那里是不是同样芳草鲜美、生命繁茂。
到了现代之后,人类仍旧没有放弃对宇宙的 探索 ,一直期望找到和我们相似的外星生命以及外星智慧生命。
而对于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SETI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们来说,寻找外星智慧生命最根本的前提在于——我们怎样从杂乱无序的“宇宙噪音”中,找到或者识别出属于外星人的信号。
换句话说,我们该如何确定捕捉到的信号,是来源于一个自然天体,还是来源于一个外星文明?
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宇宙中窄带宽且快速闪烁的光源信号有可能来源于非自然物体,而那些宽带宽且较慢的信号,通常来自自然物体,比如星云脉冲等等。
关键的问题来了,就算我们发现了疑似非自然物体产生的信号,我们该如何确定它属于外星文明呢?要知道人类现在可没跟任何外星文明有过任何接触,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信号中的语言。
你以为问题进入瓶颈了?但这其实难不倒科学家们,甚至于科学家已经在座头鲸身上找到了答案。
人类虽然没有和外星文明有过交流,但地球上具备交流能力的生物显然也不是只有人类,只要研究这些生物的交流方式,我们就能够进行延伸,继而给未来解读外星语言提供帮助。
在自然界中,座头鲸是一种具有强大交流能力的生物,它们早在数百万年前就产生了“语言”,这甚至比人类还要早。
对于它们的“语言”,科学家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当它们求偶时,会发出低沉浑厚的声音,而当它们进行捕猎时,就会发出吐泡泡的“啵啵”声,借此引诱猎物靠近它们。此外,在进行团队捕猎时,它们还会有专门的语言进行协调分工。
经过长期观察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座头鲸具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能力——语言抗干扰。
当我们在嘈杂不清的环境中交流,会下意识地放慢语速、提高音量以及多次重复关键词。
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交流中有大量的词是冗余的、是可以被替换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即便交流中因嘈杂缺失了一些词,还是能够知道对方表达的意思。
这种行为座头鲸也会。当它们在嘈杂的环境下活动时,也会放慢语速启用“抗干扰”模式。在这种语言模式之下,它们之间交流的信息量会损失2/5左右。
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很快意识到,座头鲸的语言结构是很复杂的,以至于它们有很多次能够填补缺失的2/5信息。
根据这个发现,SETI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三种 社会 性极其复杂,并且极度依赖语言沟通的物种——松鼠猴、座头鲸以及宽吻海豚。
他们的研究主要基于语言学中一项非常基本的理论——齐普夫定律(Zipf's Law),即自然语言资料库中,一个单词出现的频率和它所处的排名是反比。
这一法则适用于绝大多数包含字母的人类语言,包括汉语、英语、日语、德语等。
根据这一法则算出单词出现的概率,并将其降序排列后绘制到对数坐标中,能够得到一个斜率为-1的线。
这条斜率为-1的线表示,一系列特定的声音或符号,包含了足够的复杂性,足以构成一种语言。通过这个法则,语言学家们能够对语言原本的意义单位进行逆向破解。
回归正题,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松鼠猴和宽吻海豚的语言符合齐普夫定律,虽然目前不懂它们语言的意思,但能够确定的是,它们和人类一样有着一套足够复杂的语言系统。
这种复杂性带来的好处在于,彼此沟通之间多了很多的弹性和容错率,就像有时一句话中明明少了很多单词,我们还是能够顺利理解或猜到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
不过,一旦缺失的词语过多,那么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就成了妄想。在绝大多数人类的书面语言中,如果一句话连续缺少9个词,那么构成这句话之间的单词联系就会彻底消失,读者将不会明白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因此,在语言的信息理论中,人类的“词熵”是9。
这种对于其他物种语言的研究,极有可能适用于地球之外的智慧生物。因为以人类目前的认知情况来看,即便是发达到对于人类来说近乎“魔法”的外星文明,他们也要遵守信息理论规则,毕竟他们跟我们同处一个宇宙。
由于不知道核心信号,我们可能无法破译所接收到的内容,但是我们却能够知道他们通信系统的复杂性,从而判断对方是否为智慧文明。
1967年,两位天文学家通过一种周期性的电波,首次在宇宙中发现了脉冲星。但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电波来自脉冲星,而是怀疑来自非常先进的外星文明,因此将其称为“小绿人”。
在分析了这个脉冲信号之后,科学家们计算出它的斜率约为-0.3,这与我们所知道的任何语言都不一样,显然它并不是某种未知的语言。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所有的脉冲信号都没有条件概率结构的存在,所有基本上能够断定,它们并不是来自更高级的外星文明。
现在,人类对于其他物种语言的研究仍在继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够凭借这项研究,破译来自亿万光年外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