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22: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5 05:20
寒风呼啸,像一只迷路的小狮子在嘶吼。走在路上的行人都打着颤抖,行色匆匆。
冬天来了,天气时而阴沉时而明媚,这种气候总能引人深省。我独自坐在校园里的篮球场边的一棵树下,感受冷锋过境,落叶飘下的一瞬间,仿佛冻成了冰。身体不禁颤抖了一下,抬头一看,树上依然是青郁的。由此,不由自主回想起我走过的冬季和留下的脚印,突然很想用笔去描述一下这北风凛冽的季节。
我所处的是南方,自然没有经历过“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境,也有点向往北国的冬雪,但我仍然热爱南方的冬天。虽然如此,我却不知道该如何挥动手中的笔来描述我所爱的冬季。我读过诗人笔下的冬,冬是白色的,在他们心中,雪花绽放的气候是浪漫的;我赏过画家纸上的冬,冬是灰色的,在他们心中,不见一丝阳光的季节是凄美的。这些都是北国的冬境,而南方就显然不同。南方的冬是浓绿色的,却又带一丝暗黄。每早起床,都能看见树下有一堆枯黄的叶子,真是“夜来寒风气,叶落知多少”啊,可树上仍然不见一丝冬意!然而,在南方,冬天的云偶而会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她忧愁地望着她的儿子们――树木、山川、大地,担心他们敌不过寒风侵袭,可尽管他们瑟瑟发抖着,也始终挺拔地屹立着。一阵风过去,树叶们便会发出“哗哗”的笑声,仿佛在指着太阳告诉我,阳光正温柔地*着大地万物,给予人们一丝温暖。 有人问我“南方的冬天有什么好写?”我只微微一笑。是的,南方没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也没有“翰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悲壮,但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倘若要寻找冬季的乐趣,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冬至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火锅,开心地笑着,吹着冷风,看着落叶和始终蓊郁的树。
我爱南方的冬季――这是我成长的地方。有位名人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快乐冬至夜
倾听着2008年的脚步声,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至夜——这美好的一夜,北半球白昼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傍晚,我和弟弟早早的来到了外婆家,想与他们共同度过这温馨的一夜。外公外婆也正乐呵呵的迎接我们呢!
该吃晚饭了,外婆端来两碗赤豆糯米饭,笑着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我听了,急忙拿起勺子,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心想:我一定要快快长大!弟弟也想早点长大,一边夸饭香,一边埋头“苦干”哩。
吃完饭,我开始听外公讲有关冬至的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还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
“百鬼夜行,午夜12点鬼门开,晚上记得早点回家睡觉哦!”外婆也插了一句,弟弟吓得毛骨悚然,搞得全家哈哈大笑。“骗你的啦!”外婆笑着说。“不过,也应该早点睡,添岁嘛!”在全家的笑声之中,我想起了杜甫的《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习俗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冬至那天,妈妈说:“街上卖的汤圆都不好吃,不如我们自己包 ,而且更有过节的气氛。”我一听,兴奋劲儿就来了。因此,我就屁颠屁颠地跑去。把双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就摘了一小团糯米粉放在两手心,轻轻地揉啊揉,不一会儿一颗像鹌鹑蛋大小的洁白无瑕的粉团就揉好了。接着,我用左手四个手指托住粉团,再把拇指 *** 粉团,使粉团在手指间不停地旋转。不久粉团就变成了一个像小酒杯似的小窝窝,然后将麻沙馅儿放进窝里,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边轻轻地将窝边往里夹,一边用左手指慢慢地转动粉团,直到把窝口封死,这样汤圆就做好了。
这时,锅里的水开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汤圆放入锅里,等汤圆都浮起来了,妈妈说:“快来吃吧,汤圆熟了。”我第一个冲上去捞了一碗,忙忙将一颗汤圆往嘴里送。。.哎呀!不好,汤圆的味道还没尝出来,却把舌头给烫着了,疼的我哇哇直叫,眼泪都冒出来了。可爸爸却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说:“这就叫心急吃不得热汤圆。”哎,真倒霉,直到现在我的舌头还有点疼呢!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肌定冠剐攉溉圭税氦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