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9 02: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4:07
唐朝宗教概况
|
| 内容摘要:唐代的宗教活动活跃,宗教文化高度繁荣,具主导地位的佛教和道教在唐朝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其他世界性宗教如袄教、摩尼教、景教,*教也在这个时期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唐朝时期宗教与社会各阶层都有紧密的联系,其影响渗透到社会每一个领域。本文以不同的侧重点横向概述唐朝时期中国境内的各种宗教,以期对唐唐朝的宗教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关键词:唐朝 宗教概况
|
| 一、佛教
| 印度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而唐朝则是佛教发展的鼎盛阶段。在唐代,全国各地的僧侣已发展到相当可观的规模。中宗时,“造寺不止,费财货者数百亿。”唐太宗时,五台山上造的金阁寺极为华丽,史书称“铸铜为瓦,涂金于山,照耀山谷,所费巨亿。”所致唐武宗会昌灭佛之时,“天下所拆寺4600余所,还俗僧260500人,收充两税户,拆招堤、若兰4万余所,收膏腴上田千万顷,收女婢为两税户15万人。”从这里可见唐代佛教发展之兴旺。
| 佛经翻译事业的发达,是唐代佛教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玄奘的一生*翻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几乎占唐代新译书的一半还多。当时的翻译制度已趋完善。朝廷设的译馆,名手云集,并有专职*协助工作。不过唐代佛教发展的最突出标志还是若干佛教宗派的出现,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这是佛教发展史上一个关节性的大变化。唐代诸家宗派的发展,说明这时的佛教已由一种外来文化演变成内区文化。
| “唐朝佛教不仅中国化,而且似乎中国也佛教化了。”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扎稳脚跟,蓬勃发展,就在于它的中国化。当时佛学研究专家在阐释佛教教义时,竭力认同中国的儒家学说,如积极向忠孝观和道德观靠拢。这是佛教学说与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深入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中去。“中国的佛教化”指当时民众对佛教的信奉和参与程度已相当普遍。在唐代,以在家修行为中心的佛教团体——义邑,颇为普及。杭州一带的严华社有信众上千人,白居易也曾经参加过。
| 唐代佛教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发展,与统治者的支持密不可分。20个皇帝,除了武帝李炎是反佛的,其他虽然在处理儒、佛、道三者关系上各有千秋,但是基本上都倾向于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对佛教寺院的经济扶持,是佛教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当时的一些寺院如西明寺、慈恩寺等“除口份地外,别有敕赐田庄,所有供给,并是国家供养。”另外,*也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和宽松的学术环境。
| 唐代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佛教在唐代建立了坚实深厚的基础。由于武昌灭佛,除禅宗外,诸宗渐趋衰亡。
| 佛教自天竺传入我国,又从我国传向新罗、日本等国,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中外文化多层多向的交流。佛教由此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
| 二、道教
| 唐代是道教兴盛的时期,道教成为全民性宗教。这与皇室作为其坚实后盾分不开的。唐高祖虽对佛道都不感兴趣,但也曾亲身前往终南山的老子庙,太宗时,佛道都已盛行,太宗本人则对道教比较尊重。高宗乾封二年(667),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地位大为提高。玄宗淘汰沙门,尊崇道士。当时全国的道观共1680余所,公主妃嫔多入道院为女冠。玄宗时期,佛教日盛,但道教并没有遭受挫折。武宗更是宠信道士,会昌灭佛,造成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浩劫。道教凭依与皇室的关系,终唐之世,从未受到严重的挫折。除了皇室以外,不少将相名士信奉道教或有道教思想倾向的文人墨客比比皆是,如房玄龄、贺知章等退朝服做了道士,李白也因其信奉道教在当代被广为研究。
| 唐代道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道教理论建设。唐代涌现了许多道教学者,如孙思邈,成玄英等,他们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方术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发展。唐代研究老庄思想蔚然成风。二、道教书籍数量益增,加以收集整理。三、道教科仪在唐代有系统发展,所制定的道门科范,大多为后世道教所沿用。四、金丹术由外丹术向内丹转变。五、道教宫观遍布全国,规模日益宏大,几乎遍及名山都邑。
| 道教对唐代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更能感受到道教的深远影响。唐诗中奇谲瑰丽的神仙意境,唐传奇小说中的道教神仙故事,唐代文人画取材于道教的神仙人物,不绝于皇宫的道教音乐,还有对唐代宫廷建筑的设计的影响,可见道教对整个唐代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
| 三、袄教
| 袄教,又称拜火教,为西元前6世纪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所创。一度是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曾盛行于西域地区。袄教的基本教义是:一、善恶二元论善神阿胡拉·玛兹达代表着光明、忠诚和正直,恶神阿里曼则统辖着一切黑暗和*势力,二神相互对立斗争。二、救世主降临的信念,包括最后审判、引渡被拯救者的等基本思想,人在今后将按今世的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袄教认为火是最重要的元素,具有洁净的宗教功能,所以袄教又称拜火教。
| 袄教南北朝时期由波斯传入我国,据《晋书·石纪龙载记》袄教乃十六国后赵的国教。唐自武德四年(624)起,先后在长安布政坊西南隅、醴泉坊、普宁坊、靖恭坊、布政坊、东京(洛阳)会节坊、立德坊,市西坊建有袄祠,祠内有萨宝官府,内有袄正、袄祝等常官,主祠袄神。信徒们在袄正、袄祝的组织下,“聚火奉事”、“取火诅咒”,举行宗教形式。
| 袄教的广泛流布及其在民间的显著影响,引起了唐王朝的猜疑,统治者一再下令“禁民祈祭”。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灭佛,袄教与佛教、景教一道遭到摧残,中原内地袄教从此一蹶不振,日益衰落下去。而因为781年沙洲沦陷,武宗灭佛禁袄之风未曾波及蕃占的敦煌,当地袄教崇拜能得以保存,异常兴盛。
|
| 四、摩尼教
|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办的一个宗教。他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教,佛教的思想观念,创建了自己的教义,教规和教仪。该教以“二宗三际”为核心,“二宗”、指光明与黑暗,即善与恶的斗争,三际指过去,现在和未来。
| 摩尼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来源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关于摩尼教船入的时间一说为“摩尼教之始通中国,以现在所见,莫先于《佛祖统计》所记载之武后延载元年(694)”。但是更多人认为“延载元年拂多诞来朝只是标志摩尼教在中国得到官方承认,开始公开传播而已,在此之前,摩尼教已在民间流传多时了……中国内地可能在四世纪便已感受到摩尼教的信息。”关于摩尼教的来源地也有争议,有人认为摩尼教传自于西域,也有人认为中原的摩尼教系是由中亚地区直接传播而来。但是两种说法都欠缺证据。
| 摩尼教的传入并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在唐朝的宗教开明*下得以发展。直到开元二十年间,发生了命运的转折。玄宗敕令:“末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以西胡等既是乡法,当身自行,不须科罪者。”此令一出,摩尼教便成为只可以在胡人中传播的邪教了。关于开元禁断的原因,一种认为是摩尼教冒充佛教招来了统治者的厌恶,另一种则认为摩尼教脱下佛教外衣,坚持本教特色造成开元之禁断。
| 开元禁断之后,摩尼教的中文史籍几乎全不见了踪影。直到安史之乱后,它凭借回鹘可汗之力,成为了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
|
| 五、景教
| 唐代,*教的一支聂斯脱利派在中国境内展开了一定规模的传教工作,唐代汉文文献将之称为景教。聂斯脱利派作为*教的一个支派因信仰属东部教会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脱利(428-431年任职)的主张而得名。公元431年,在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召开的宗教会议上,聂斯脱利被决议斥责为异端,因为其将耶稣*的神性与人性分开及玛利亚为*之母而非上帝之母,反对圣母玛利亚崇拜的主张,遭到了严厉批判。以弗所宗教会议后,赞同聂斯脱利主张的信徒逐渐形成一派别。5世纪末,聂斯脱利派形成独立的教会,因被视为异端,该派在西方无发展的空间,遂东向开展传教活动,范围波及中东、中亚、南亚及中国并远至日本。
| 中国是聂斯脱利派*教开展传教活动的重要地带。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载,唐贞观九年,有教士阿罗本携经至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贞观十二年秋七月下诏,准其传授,并由*出资在长安城义宁坊建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随后景教在高宗时期有所发展,所谓“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在武则天和玄宗时期在位时期遭受挫折,遭到佛道儒三家的指责和诽谤。玄宗后期对其有所扶持,“天宝三年,曾令大秦国教士佶和等人在兴庆宫做礼拜,玄宗并亲自给景教教堂牌匾题字”。武宗(841-846年在位)会昌五年,下令灭佛,虽主要针对佛教,景教也受到牵连。由于灭佛运动的牵连,加之唐国运之衰,中西交通已呈衰败之势,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也趋于衰落。唐亡后,景教即失迹于中国内地。
| 景教作为外来宗教,势单力薄,与佛教等外来宗教入华一样都采取了依附中国本土文化主流的路线和策略。但是发展了一定程度的规模以后,仍无法扎根于中国,其原因有两点:一,景教在华时间较短,就遭受会昌灭佛的牵连打击,其传道时间前后不过200年,与佛教在华发展七、八百年的时间相比尤为短暂。在这短短的200年时间中,根本来不及形成完整的适应中国文化模式的理论系统。二,景教在华发展期间,对主流文化的屈从性、依附性过强。这导致了景教原有文化特质的丧失,最终使其神学思想无法对中国主流文化产生影响,无法立足于中国。
|
| 唐代宗教的繁荣与发展与统治者的宽容的宗教*和扶持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由于统治者本身的信奉还是出于加强统治手段的考虑,唐代成为各个宗教在华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宗教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促进了唐代文化多元化的繁荣,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加强了中外的文化交流。宗教研究成为了唐代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豆瓣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