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8 23: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8:14
一、而:
家无井而出溉汲:连词,表结果,因而;所以。
白话释义: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有闻而传之者曰:连词,表承接,而后;然后。
白话释义: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二、其:
及其家穿井:人称代词,他,指代丁氏。
白话释义: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三、于:
闻之于宋君:介词,表趋向,到。
白话释义: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表对象,向。
白话释义: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表处所或地点,在;从。
白话释义: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扩展资料
基本信息: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被传得面目全非。
写作背景: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一、而: 家无井而出溉汲:连词,表结果,因而;所以。
白话释义: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有闻而传之者曰:连词,表承接,而后;然后。 白话释义: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二、其: 及其家穿井:人称代词,他,指代丁氏。 白话释义: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三、于: 闻之于宋君:介词,表趋向,到。 白话释义: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表对象,向。 白话释义: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表处所或地点,在;从。 白话释义: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扩展资料基本信息: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被传得面目全非。 写作背景: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中的之字的意思为: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出处:春秋·吕不韦《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白话释义: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之拼音:zhī,注音:ㄓ,简体部首:丶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3画,五笔:PPPP 仓颉:INO,郑码:WA,四角:30302,繁体部首:丿部,部外笔画:3画,总笔画:4画 结构:单一,电码:0037,区位:5414,统一码:4E4B,笔顺:丶フ丶 释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
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
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扩展资料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
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
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之往[zhī wǎng] 去;到。 2.之流[zhī liú]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3.之子[zhī zǐ] 这个人。 4.谓之[wèi zhī] 称这是。
5.上之[shàng zhī] 治法。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中的之字的意思为: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出处:春秋·吕不韦《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白话释义: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之拼音:zhī,注音:ㄓ,简体部首:丶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3画,五笔:PPPP
仓颉:INO,郑码:WA,四角:30302,繁体部首:丿部,部外笔画:3画,总笔画:4画
结构:单一,电码:0037,区位:5414,统一码:4E4B,笔顺:丶フ丶
释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之往[zhī wǎng]
去;到。
2.之流[zhī liú]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3.之子[zhī zǐ]
这个人。
4.谓之[wèi zhī]
称这是。
5.上之[shàng zhī]
治法。
翻译如下: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注释:
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及:等到。
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使:使用,指劳动力。
扩展资料:
作者详细资料:
吕不韦(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前292年—前235年)
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语出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人》。
《穿井得一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朝的一位丁氏,家里没有井,常到外面去担水,他又经常在外居住,便请人到他家钻井,他告诉别人说:“我钻一口井就是获得一个劳动力。”
有听说的又传给别人说:“丁氏钻井得到一个人。”本国的人就这样道听途说传着,被宋朝的国君知道了,国君便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
丁氏对询问的人说:“是一口井使我减少了一个人的工作量,并非从井中挖出一个人 。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这样会误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