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经商说成是“下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7 03:3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5:00
下海,《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泛指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
【问题】为什么把“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叫做“下海”,而不说成“下河”,“下湖”,“下江”.
【探源】原来,“下海”的本来意思是《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的第三个义项,即“业余戏曲演员成为职业演员”。过去戏曲界称戏院里观众的座位为“池子”,称舞台为“海子”,因此把演员正式登台演戏叫“下海”,后来也把业余演员转为正式演员称为“下海”。再后来,把原本不经商的人放弃自己的职业从事商业也称为“下海”。
关于下海,还有一个传说。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常常演一出戏叫《洛阳桥》。剧中说清代有位蔡状元,出钱给家乡建一座“洛阳桥”,可是桥桩始终打不下去,人们认为这是海龙王不同意在此建桥。龙王爷不同意,那该怎么办呢?蔡状元便重金招聘一人下海与龙王面洽。但是三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应征。衙役们正在酒店发愁,忽然门外来了一个人,向一个醉汉大声喊道:“夏德海!”衙役们一听,“下得海”?毫不犹豫便把这醉汉架到衙门内,灌得烂醉如泥,投进海里。后来,人们便把糊里糊涂从事某事称为“下海”。
呵呵。有清一代,共有状元221个,其中文状元112人,武状元109人。姓蔡的状元共有三人:蔡启僔、蔡升元、蔡以台,但不知剧中的蔡状元是其中的哪一个?当然,戏剧当不了真。但是有一点诸君要牢记:喝多了酒很容易被“下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5:00
平常人去经商,故称为“下海”,这个海就是“商海”。
“下海”的由来
“下海”一词源于一出戏曲《洛阳桥》,是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上海舞台上演出的。说的是清朝有个姓蔡的状元要为家乡建一座洛阳桥,在建桥过程中当桥墩突然打不下去时,听到老百姓的“海龙王不同意,所以卡壳”的议论后,就贴出一则布告:“兹为我乡建造‘洛阳桥’……今拟委派一位能下得海去的人与龙王面洽架桥事宜……”
两个衙役在酒馆里找到一个名叫“夏德海”的醉汉,谎称找到了“下得海”的人。几天后,夏德海被带到海边,灌醉后扔到了大海里。后来,人们就把稀里糊涂地或冒险地去干某种事概称为“下海”。后来,又有了引申。变成现在所流行的“下海”一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5:01
下海
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许多人不满于现状,转而经商,称之为:下海。
“下”字有屈就的意思,下海的许多人员原本是*机关人员,他们放弃有保障的就业体系而从事风险较大的商业行为,这也说明一种勇气。人们对商人从事的行业有“商场”、“商海”之称,故而下海这个说法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