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讲究东征、南征、西征,为何“北”却用“北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8 09: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6:59
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中,我们时常可见“南征”、“东征”、“西征”和“北伐”这样的字眼。这些词并不是什么诘屈聱牙之词,甚至还明晰地为我们点出了行军的方向。但让人在意的是,都是指代出战,为何东南西三个方向就是“征”,而北就往往是伐呢?难不成这还有什么“奇奇怪怪”的讲究?
一、如何为“征”
“征”,本义“行进”的“行”,是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指代远行的常见词。但在讲究礼制的古代,在看起来只和刀光剑影、布局谋略有关的军事领域,人们也形成了一套军事礼仪。因为这套礼制的存在,“征”在军事上便又不单单指行军,更特指“上伐下”。
在形成军礼的周代,“上伐下”中的“上”自然是指周天子,“下”即是诸位诸侯。作为诸侯们的册封者,周天子要求诸侯朝贡并执行自己的诸多命令。如若诸侯有不从,周天子便动用王畿或其他诸侯的军队,对违令的诸侯出兵。
而无论是西周的都城镐京,还是周平王迁都后的都城洛阳,在彼时的中国版图上都属于中心地带。所以周天子要出兵教训诸侯,客观而言就存在“东征”、“西征”、“南征”和“北征”这四个选项。前三者我们自然是熟悉的,而“北征”在记述先秦 历史 的典籍中其实也出现过多次。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称“桓公实北征山戎”。桓公不是周天子,山戎也不是诸侯。因而按照“上伐下”的军礼来说,桓公其实无权“北征”。但齐桓公是毫无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所以借由周天子的名义,齐桓公成为了“北征”事实上的发动者。
而有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对周代礼制的挑战,尤其是后来周真的为诸侯国秦所灭,被秦始皇夺去了天子之位,周天子行“上伐下”之礼彻底成为一种过去式,后世便只要认为自己是正统就能用“征”。西汉出兵匈奴是“北征”,诸葛亮对抗曹魏是“北征”,明清时甚至只要向北出兵都是“北征”……
二、如何是“伐”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意外:如果“北征”在古代这么常见,那为什么我们如今时常看到的都是“北伐”呢?且只有向北常见“伐”,这一定是还有什么其他缘由吧?
从“伐”的本义来说,“北伐”这样的词汇其实本无什么特殊含义。因为“伐”本义就是“砍伐”,在军事领域指代普通的击杀。周礼“上伐下”中的“伐”就是指代击杀这一举动,并未蕴藏等级之别。先秦诸侯们的战争亦可以以“伐”一言以蔽之。
但值得一提的是,《左传》称:“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这话简单来说就是若诸侯国甲想出兵诸侯国乙,那么甲在出兵前先按照礼制发布文书,将出兵的理由昭告天下,随后在乙已有一定准备的情况下再出兵,就是“伐”。而师出无名,甚至是无端闪击,那么就是“侵略”的“侵”。《左传》在记述齐晋鞌之战时,就说齐国是“南侵”晋国。
事实上,由于人们都清楚师出无名会带来巨大的*不利,中原内部即鲜见关于“侵”的记载。中原与北方的少数民族爆发战争,多是被记载为中原“替天行道”的“北征”或师出有名的“北伐”。反倒是少数民族南下,时常被记载为“南侵”。(因而“南侵”在一定程度上与“北伐”意义相对。后世“北伐”即多涉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
至于我们对“北伐”一词十分熟悉,与 历史 上几次著名的北伐战争其实有着莫大的关系——汉武帝北伐匈奴、诸葛亮五次北伐、南北朝时的元嘉北伐、民族英雄岳飞北伐、近代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北伐战争……
因而就方位与征伐的表述,我们可以概括为:“征”侧重表述者以自己为正统,四个方位皆可以与之搭配。而“伐”就本义而言也可与四个方位搭配,可泛指一切作战。只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北伐”曾与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对应,是中原政权以己为中心的一种表述。近现代以来,“北伐”的几次大战又太吸引我们的眼球。以至于“北伐”知名度太高,几乎掩盖了“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