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7 23: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15:30
是第二十四集。
第24集:康熙接到福建军情危急汇报,心中十分忧虑。康熙与病危的周培公相见。康熙向周培公坦言把他贬到盛京缘由,并说这次出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安抚蒙古各族首领,同时,想重用周培公攻 *** 。
周培公称病重,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康熙御览周培公积十年之功绘就的《皇舆全图》,十分激动。周培公向康熙陈述葛尔丹之隐患,不久离开人世,康熙为周培公亡灵停朝守夜。
朝政之上,康熙要求商议 *** ,群臣意见分歧,索额图陈述姚启圣官越做越小的原因。康熙派太监寻找姚启圣。姚启圣与太监发生争执受辱,而又依理鞭打太监。
人物介绍
周培公:由演员李明饰演。出身寒门,天资聪慧。他是康熙帝的重要谋臣,在康熙帝裁撤三藩、出兵平叛的过程中为康熙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明珠与索额图之间愈演愈烈的党争,他也能游刃自如,左右逢源。但由于明珠和索额图以及满人的作梗致使周培公最后未得重用,但他还是为康熙绘制了《大清全图》,死后康熙亲自为他守灵。
人物原型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王朝“分集剧情”
历史上真的有周培公这个人物,电视剧都是根据历史改编,除了像那种玄幻小说,一般是臆想出来的人物,像这种历史影视剧,都是有可追溯的人物。不然怎么可能那些编剧这么有想象力,贯穿整个情节,还能想象出一个这么厉害的人物出来。
历史上的周培公本名昌,字沛公。如影视剧所演,一般是康熙皇帝身边的谋臣。曾经最*位曾达到盛京提都。在三潘之乱时,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割据平凉占山为王的王府城。
而周培公如一般的英雄人物一样,一声坎坷。周培公幼年丧父,他的母亲孙夫人也殉难而死,只剩周培公一人,十岁变孤身一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靠一副一个小官进入了京城,因为有实力不久便声名赫赫,担任内职供奉。
而他就如电视剧所演一般,最受人们记住的就是劝降辅臣,在康熙十三年间,吴三桂发动三潘之乱,许多反叛相应呼应。康熙皇帝和周培公迅速做出应对。调兵遣将去往西北的边防重地,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就是王府城的叛军,而最后的结局我们也知道,周培公劝服了叛军。
在立下了平定叛军的功劳之后,周培公却不能被满洲的贵族所包容,最后被贬到气候严寒的盛京。直到台湾一直不断的侵扰中原地区,朝廷再次遇到危险的时候,康熙才又想到了周培公,又想让周培公率兵领将打仗。
当时的周培公已经病重,但即使是如此,却对康熙仍旧忠心耿耿,向康熙推荐了有用之人,正因为如此康熙十分感激,感觉对不起周培公,在最后周培公因病离开人世之后,康熙在周培公的棺材前守灵。
终其一生,周培公都在为大清王朝做贡献,周培公的一生虽然是悲剧的,但是他与生俱来的骨气硬气和傲气却值得人们铭记。
既然说的是《康熙王朝》电视剧,那当然是周培公比李光地厉害。
一、从全局眼光来看,周培公更胜一筹。周培公的主要功绩在于平吴三桂,从初期运筹和平解决吴三桂,到中期吴三桂叛乱后清廷决策应对,再到最后指挥大军平叛,充分体现了周培公的战略眼光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比较精彩的是康熙对吴三桂自觉削藩深信不疑时,突然收到吴三桂叛乱的紧急军情,康熙一下子倍受打击,方寸大乱,朝廷上下更是乱成一锅粥,明珠和索额图等重臣此时也哑口了,只有刚刚进入上书房的周培公立即提出应对办法,迅速得到各位重臣附议,一下子提升了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 李光地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与姚启圣等人讨论平台方略时,提出“收台必抚台”,也得到了康熙重视,康熙甚至认为李光地看得比他都远,收台不抚台,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如不收。 二、从能力方面来讲,周培公比李光地更全面。周培公除了站位较高,有很高的*水平和谋略外,又有很强的具体实践能力。平三藩前期,周培公作为上书房大臣参与军机,协助康熙统筹全国。中后期他直接指挥军队对吴三桂叛军作战,硬是把一支由家奴组成的杂牌军训练成虎狼之师,并指挥大军势如破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相对而言,李光地在筹办对台事务时,成为姚启圣得力助手。但他更厉害的地方在于*权谋,在文韬武略方面不及周培公。所以康熙重用李光地打击明珠和索额图两党势力。 三、在为人处事上,周培公比李光地更加老练。周培公眼光犀利但为人谦和,作为寒门子弟,却对个人进退荣辱看得很开。进入上书房后,面对明珠和索额图、陈敬廷等朝廷重臣,他既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为国家考虑问题,又不会过于突出自已而得罪他人。在康熙御前单独召见时,索额图献出要用周培公人头求取吴三桂退兵的歪招,周培公却为索额图求情,最后也让索额图感动不已。周培公率大军平叛就要取胜时,康熙却召回周培公,让图海独自带兵。图海对朝廷的行为感到不平,周培公却看得很开,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早已超越了大多数人。 李光地初入上书房,意气风发,却在安排人事问题上跌了跟头,一边是索额图和太子,一边是明珠和大阿哥,每人交待的人选都不能少,但总的名额又有限,左右为难之下,李光地居然当着康熙和几位重臣以及皇子的面把这事直说了,后果当然可想而知。要不是康熙力保,李光地早就暴死了。 受到教训的李光地从此学乖了,随后他暂时收敛锋芒,成为康熙的宠臣一举扳倒明珠和索额图两党,正当李光地踌躇满志地想更进一步成为重臣时,康熙却把他贬到了台湾。 周培公的结局也不好,但主要是因为康熙对 *** 的猜忌而受冷落,康熙自知对不起他,周培公死时为他守灵一夜。李光地被贬却是因为他人刻薄、手段狠毒,康熙担心自已死后,后继之君难以驾驭~周培公为汉臣,康熙怕拥兵自重,平乱之后被调往东北,又因是南方人水土不服,身患重病。后身亡。
说到真实实力,肯定是周培公更厉害一些。
周培公当时能有如此地位,主要是因为自己敢打敢拼,而且有很多不错的想法,在意见方面也和一些迂腐的文人不同,不仅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而且非常洁身自好,特别注重自己的个人品德,从来不去逛青楼妓院也不在酒家流连忘返,多年下来养成了极高品格的同时,还培养了一股坚韧不拔的势力。
而李光地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只能够依靠告发别人搬能是非,不然就连现在的位置都混不上,这就很想我们在小时候所说的班干部,虽然某些人没有任何才能,但却能够成为掌权者的心腹,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监听旁人的风声,一旦有任何消息流入他们的耳朵之中,他们马上就会报告掌权者,并且在中间添油加醋,为的就是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让掌权者提拔自己。
把这两个人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实在是对周培公的一种侮辱,因为周培公做任何事情都会第一时间做出动作,然后进入其中,用实践出真理的方式,研究这件事情的可行程度。反观李光地,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后方又没有人为他撑腰的话,他是绝对不会站出来第1个发言的永远都是等到别人说出了自己的主意之后,他再从旁附和,这样就算这个主意有问题,他也不会受到牵连。
清王朝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这种小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根本就不考虑自己如何进步,每天都在搞内耗和内斗,只要能够把别人*,自己就可以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一段,可是打到最后他们才发现,能够站在顶峰的那些人都是拥有极强实力的,将这些人扳倒之后,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处理他们的事物。
第18集
剧情简介:吴应熊修书吴三桂,说明康熙已定撤藩,但内部仍有歧议。新任云南巡抚朱国治拜见吴三桂,宣读康熙同意吴三桂请辞的圣旨,吴三桂表面表示尊旨,并处斩拒不同意撤藩之下属,还向朱国治家中送礼。周培公被赶出考场,露宿寺庙,来到锁儿卖豆腐处巧遇康熙。
康熙看了冤女诉状,见背面却是伍次友对周培公的推荐信,便邀周培公到茶馆一叙。周培公向康熙跪地叩拜,表明知道康熙身份。康熙令顺天府尹护送被错抓的锁儿回乡申冤。明珠来报,称云南巡抚朱国治奏折已到。
扩展资料:
《康熙王朝》剧情简介——
公元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大清王朝定都北京。经过明末清初的战火摧残,华夏大地急需太平安宁。但就在顺治十八年,恶疾天花袭击皇宫,皇帝爱妃董鄂妃命丧黄泉,
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决意遁入空门。危急之际,孝庄太后力挽狂澜,下令改朱批,行蓝批,同时立下诏书:清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龙御归天。公元1661年,在孝庄太后的扶植下,天花大病初愈、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上了大清皇帝的龙座,称康熙皇帝。翌年改元康熙。
《康熙王朝》里,康熙和周培公第一次相遇是在第十八集。
第18集剧情:
吴应熊修书吴三桂,说明康熙已定撤藩,但内部仍有歧议。新任云南巡抚朱国治拜见吴三桂,宣读康熙同意吴三桂请辞的圣旨,吴三桂表面表示尊旨,并处斩拒不同意撤藩之下属,还向朱国治家中送礼。
周培公露宿寺庙,来到冤女卖豆腐处巧遇康熙。康熙看了冤女诉状,见背面却是伍次友对周培公的推荐信,便邀周培公到茶馆一叙。周培公向康熙跪地叩拜,表明知道康熙身份。康熙令北京府衙护送被错抓的冤女回乡申冤。明珠来报,称云南巡抚朱国治奏折已到。
扩展资料:
《康熙王朝》是2001年中国*拍摄的一部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是由导演陈家林、刘大印执导,陈道明、斯琴高娃、茹萍、李建群、高兰村、胡天鸽等主演。
该剧从顺治皇帝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时讲起,直至康熙在位61年驾崩而止。第一次以正剧的角度浓墨重彩刻画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
2011年12月,《康熙王朝》获得中国电视剧产业二十年“百部优秀电视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