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8 00:29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2-28 04:50
1、西汉文景时期削减诸侯封地和权力的措施。刘邦在逐步消灭异姓王的同时,曾大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认为这是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屏藩朝廷。
2、汉文帝继位后,为加强自己的地位,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贾谊传》)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以图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3、但是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景帝继位后,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故削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22:45
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众建」,诸侯国土更小,行政权直接由朝廷行使,这是汉走 *** 集权大帝国的重要过程。
相关史料主要见于《史记》、《汉书》等
1. 《汉书‧中山靖王传》:「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皆以诸侯连城数十,泰强,欲稍侵削,数奏暴其恶。」诸侯王国经景帝时代的整顿,实力大为削弱,但它们的领土依然相当广阔,武帝厅从主父偃的计策,于元朔二年颁布所谓「推恩之令」,准许诸侯王将土地分封给嫡子之外的诸子,这一来,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大都小于一郡了。
2.其事在元朔二年,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 ***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3.主父偃的这个建议,其实是贾谊众建诸侯之遗意。而从此汉代的诸侯,遂永不为患,此诚分解封建势力一至微妙之方法也。又王国所有*皆由*朝廷派遣,诸侯王不得擅自任命官吏,然后*集权之基础乃大定。
4.贾谊「众建」之策乃是向汉文帝建议,写在他的〈治安策〉中,贾谊对于诸侯的建议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他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其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意思是想要天下治理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文帝直到十六年(西元前164年),齐国诸侯死了,将其国分为六国;又将曾经叛乱的淮南国分为三国。
5.对于列侯,武帝也不放过,常借微罪把他们废掉。
注:景帝时,吴王刘濞对*的反抗,已趋明朗。晁错建议对诸侯采行强硬的削地*,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诸侯国迟早会反,削地迫使他们仓猝发难,战争反易解决,若等各国准备妥善,局面便难收拾。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削掉楚国、赵国、胶西国的一些地,又要削吴国会稽、豫章二郡,于是吴王约好胶西、楚、赵、济南、淄川、胶东各国造反,以诛讨晁错为号召。景帝不愿战事扩大,遂诛晁错,但未止住叛变。七国之乱后来由周亚夫将军平定。
更正:
1.武帝厅从主父偃的计策→武帝听从主父偃的计策
5.列侯对*,有「献酎金」助祭高庙之制。武帝一朝,列侯因酎金成色恶劣或斤两不足而夺爵的,单元鼎五年就有106人,武帝时代因无后与友最被除国的便有126人。侯王的大量被黜,解除了诗行*集权的后顾之忧。
6.贾谊在〈治安策〉中痛陈诸侯尾大不掉之势,必将成为朝廷心腹大患:「夫树国固, 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 上数爽其忧, 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 汉已幸胜之矣, 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燃).殃祸之变,未知所移。」贾谊认为兵不血刃的解决之道乃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借着诸子皆可分封,削弱诸侯势力,最后「衣食租税与富人无异」 ,这是釜底抽薪的妙招。主父偃的「推恩」只是新瓶装旧酒,推恩者推广圣上之恩泽也。
更正:
6.同姓袭是迹而→同姓袭是迹而动
网路上讨论「推恩众建」的文章多只提贾谊的〈治安策〉,却罕见讨论《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的一段建议,从各种利害角度分析,也明白指出晁错激烈削地的办法行不通,权衡各种策略的利弊得失后,提出「推恩众建」的计策,比贾谊的看法更深入更实际,就是这番建议打动了汉武帝,所以主父偃的计策才是汉武帝实施「推恩众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