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戏曲《风流母女》点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40
淮剧《风流母女》写苏南农村一家母女二人,在恋爱和婚姻上一段悲欢离合的坎坷历程。五十年代初,母亲巧娣抗拒强迫婚姻,离开恋人,丢下女儿,远走他乡二十五年。出去时红颜如玉,归来时白发满头,在墓地上遇到一个哭坟的*,原来就是她的亲生女儿腊凤。万万没想到,在七十年代后期,女儿也遭到同样的厄运。历经沧桑,母亲心灰意冷;雏菊傲霜,女儿顽强不屈,几番波折,母女终于冲破无形的罗网,去争取幸福的明天。
这个戏写得很有章法,特别是前面几场戏,可谓引人入胜,场场有戏。语言也很有特点,既有乡土味,又具文学性。如每一场的场序名称,从第一场“大年初一开头”到最后一场的“九月重阳登高”,不是时令就是节气,可谓情景交融,既贴切又点题。
不足之处有两点,第一,反封建是个老话题了,这类题材的戏曲作品也写了几十年,《风流母女》反映的是七十年代的生活,应当写出七十年代反封建的特点,揭示出今天的反封建与过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但现在这个本子在这一点上没有突破,人物与立意都是似曾相识。
第二,这个戏最后一场没有写好,冲突没有推上去,情节有很大的“硬伤”。
农村姑娘腊凤与恋人阿康有了“爱的种子”,但传统势力*迫他俩分手,腊凤去求助于“寄爹”(实为生身父亲)金玉良,未能遂愿;又寄希望于当年勇敢地反封建的母亲巧娣,想不到母亲早已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背叛了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她又以未婚先孕的孩子为藉口向“合法”的丈夫王吉祥发起挑战,可老实厚道的王吉祥竟会含泪忍辱认下“野种”。最后一场戏,腊凤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恋人阿康身上。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阿康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封建道德的双重威*下,居然也做了封建主义的俘虏。腊凤万念俱灰,决定以自尽的方式来反封建。但当她面对一掬山泉时,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打消了毁灭自己的念头。
在这里,至少有两点缺乏说服力。一是阿康的转变。戏中除了交代他被抓去“专政”以外,并没有任何笔墨展示他自此以后的内心挣扎过程,因此,当他一上来就拒绝了腊凤的要求时,观众的直觉是把他看成了一个道德上有严重瑕疵的人,而并没有把帐算在封建主义或者“无产阶级专政”身上,这一点显然有误。况且前面巧娣的变化也是在幕后完成的,两个人思想性格的变化都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令人感到不满足。
二是腊凤先欲寻死,后从水波中看到自己的容貌,一下改变了主意。如果这一点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写她因之而“完成了思想上的升华”,结束了“一生围着他人转”的命运,迈向新生第一步的处理就显然缺乏说服力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40
淮剧《风流母女》写苏南农村一家母女二人,在恋爱和婚姻上一段悲欢离合的坎坷历程。五十年代初,母亲巧娣抗拒强迫婚姻,离开恋人,丢下女儿,远走他乡二十五年。出去时红颜如玉,归来时白发满头,在墓地上遇到一个哭坟的*,原来就是她的亲生女儿腊凤。万万没想到,在七十年代后期,女儿也遭到同样的厄运。历经沧桑,母亲心灰意冷;雏菊傲霜,女儿顽强不屈,几番波折,母女终于冲破无形的罗网,去争取幸福的明天。
这个戏写得很有章法,特别是前面几场戏,可谓引人入胜,场场有戏。语言也很有特点,既有乡土味,又具文学性。如每一场的场序名称,从第一场“大年初一开头”到最后一场的“九月重阳登高”,不是时令就是节气,可谓情景交融,既贴切又点题。
不足之处有两点,第一,反封建是个老话题了,这类题材的戏曲作品也写了几十年,《风流母女》反映的是七十年代的生活,应当写出七十年代反封建的特点,揭示出今天的反封建与过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但现在这个本子在这一点上没有突破,人物与立意都是似曾相识。
第二,这个戏最后一场没有写好,冲突没有推上去,情节有很大的“硬伤”。
农村姑娘腊凤与恋人阿康有了“爱的种子”,但传统势力*迫他俩分手,腊凤去求助于“寄爹”(实为生身父亲)金玉良,未能遂愿;又寄希望于当年勇敢地反封建的母亲巧娣,想不到母亲早已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背叛了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她又以未婚先孕的孩子为藉口向“合法”的丈夫王吉祥发起挑战,可老实厚道的王吉祥竟会含泪忍辱认下“野种”。最后一场戏,腊凤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恋人阿康身上。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阿康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封建道德的双重威*下,居然也做了封建主义的俘虏。腊凤万念俱灰,决定以自尽的方式来反封建。但当她面对一掬山泉时,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打消了毁灭自己的念头。
在这里,至少有两点缺乏说服力。一是阿康的转变。戏中除了交代他被抓去“专政”以外,并没有任何笔墨展示他自此以后的内心挣扎过程,因此,当他一上来就拒绝了腊凤的要求时,观众的直觉是把他看成了一个道德上有严重瑕疵的人,而并没有把帐算在封建主义或者“无产阶级专政”身上,这一点显然有误。况且前面巧娣的变化也是在幕后完成的,两个人思想性格的变化都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令人感到不满足。
二是腊凤先欲寻死,后从水波中看到自己的容貌,一下改变了主意。如果这一点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写她因之而“完成了思想上的升华”,结束了“一生围着他人转”的命运,迈向新生第一步的处理就显然缺乏说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