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开始的火锅饮食习惯,出现於哪个朝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2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29
它起源于南北朝。
拓展:火锅(Hot Pot[1] ),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简介:火锅一般而言,是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但主要在东亚地方特别盛行。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暴汗淋漓,酣畅之极,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别,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文字释义:金属制成锅、炉合一的一种食具。炉置炭火,使锅汤常沸以熟菜肴,随煮随吃。亦指用火锅煮的菜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29
火锅的起源,迄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东汉,即为东汉的出土文物“斗”。另一说认为,它起源于南北朝。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大概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在唐朝的时候,火锅系用陶瓷烧成,又叫“暖锅”。火锅也有简易的。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农户请他吃饭,只放一个炭火盆,盆上放一个铜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康熙吃得很香,便问菜名,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
涮肉、鸡、鸭、鱼等食品,需用火锅。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吃涮肉者,据说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临安府,均吃过涮兔肉,他命名为“拨霞供”。据《考吃》记载,火锅有“生火锅”与“野意火锅”。《清稗类钞》记载:“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
今日北方之涮羊肉,原名实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据旧《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法是: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最喜食“野意火锅”。乾隆六下江南时,所到之处,人们都为他准备火锅。乾隆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宁寿宫举办千人宴,共摆800桌,5000人入席,每桌设两个火锅,共用了1600个火锅,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时至今日,由于地域各异和所涮食品的不同,在我国已形成了许多特色火锅,其中著名的有“一品火锅”、“什锦火锅”、“白肉火锅”、“菊花火锅”、“毛肚火锅”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29
它起源于南北朝。
拓展:火锅(Hot Pot[1] ),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简介:火锅一般而言,是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但主要在东亚地方特别盛行。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暴汗淋漓,酣畅之极,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别,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文字释义:金属制成锅、炉合一的一种食具。炉置炭火,使锅汤常沸以熟菜肴,随煮随吃。亦指用火锅煮的菜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29
火锅的起源,迄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东汉,即为东汉的出土文物“斗”。另一说认为,它起源于南北朝。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大概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在唐朝的时候,火锅系用陶瓷烧成,又叫“暖锅”。火锅也有简易的。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农户请他吃饭,只放一个炭火盆,盆上放一个铜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康熙吃得很香,便问菜名,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
涮肉、鸡、鸭、鱼等食品,需用火锅。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吃涮肉者,据说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临安府,均吃过涮兔肉,他命名为“拨霞供”。据《考吃》记载,火锅有“生火锅”与“野意火锅”。《清稗类钞》记载:“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
今日北方之涮羊肉,原名实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据旧《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法是: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最喜食“野意火锅”。乾隆六下江南时,所到之处,人们都为他准备火锅。乾隆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宁寿宫举办千人宴,共摆800桌,5000人入席,每桌设两个火锅,共用了1600个火锅,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时至今日,由于地域各异和所涮食品的不同,在我国已形成了许多特色火锅,其中著名的有“一品火锅”、“什锦火锅”、“白肉火锅”、“菊花火锅”、“毛肚火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