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反对汉武帝征伐匈奴的理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30 03:4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15:53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堪称首功之臣,为何最终会被满门抄斩?

李涛家常事
2021-02-24 11:35
关注

主父偃,汉武帝执政时为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家境贫寒,早年经历坎坷。他在齐地游学时,当地的士者(读书人)都不喜欢他,还集体排斥他。主父偃不是忍气吞声之人,也不屑于反躬自省;他是行动派,而不是闭门思过、只想不做的沉思派。既然在齐地遭人孤立,很难容身,他就离开齐地,跑到北边的燕、赵等地。遗憾的是,所到之处,仍然不受待见,从来没受到应有的礼遇。主父偃深感怀才不遇,内心的郁愤可想而知,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又无法排遣,整个人都感到郁闷透顶、心神俱疲,漫漫地性格都变得有些扭曲了。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四处碰壁、走投无路的主父偃决定西入函谷关,到关中去碰碰运气。他辗转来到帝都长安,前去拜见正被武帝宠信的外戚卫青,准备走走上层路线,欲借他之力寻求自己的晋身之阶。主父偃自报家门,表示了依附之意,被卫青收留。

卫青发现主父偃很有见识,显然不是池中之物。他屡次向汉武帝举荐主父偃,但彼时主父偃还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没干过啥让人刮目相看的大事,也没有立过啥让人惊叹的功绩,只能算一个寂寂无名的小人物。日理万机的汉武帝当然没兴趣召见这位无名之辈了。
时间一长,主父偃入关到长安时带来的那点盘缠眼看就要花光,再这样下去,别说饿肚子了,恐怕还要被客店老板赶到大街上去露宿了。京城里的儒士、宾客们也开始憎厌这个一事无成、仰人鼻息的腐儒了。
这样拖下去可不是办法。主父偃苦思对策,忽然情急生智,于是在旅店里给武帝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长奏章。意外的是,他求卫青上早朝时帮他把这份奏章呈给汉武帝后,当晚,汉武帝便亲自召见了他。早上上奏,当日晚上便得到了皇帝召见,可见他走上层路线是对的。

主父偃在这篇著名的奏章里都说了些什么呢?他在奏章里对武帝说:“古时诸侯们所占有的土地一般不超过百里,和天子相比,要小得多,因而天子实力远大于诸侯,就能轻而易举地控制诸侯。现在诸侯则不然,有的坐拥数十座大城,有方圆千里的封地。朝廷对他们的控制稍有放松,他们就骄奢淫逸,胡作非为;一旦朝廷对他们监管的稍稍严厉些,他们就会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联合起来抵制、对抗朝廷的政令,甚至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当今如果根据诸侯们的过失,依律削夺其封地,那么很可能激起事变。景帝时晁错削藩被斩之事即为明证。当今众诸侯一般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儿子,但最后只有一个能继承诸侯之位,其余的虽也是亲生骨肉,但都不能得到一寸封地。这样就不能体现上慈下孝的伦理纲常。因此我希望陛下能颁布这样一个法令:诸侯们都必须要让每一个子弟都能沐浴皇恩,将自己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子弟,陛下再分别赐予一个侯的封号。这样,新封的侯都会对陛下感恩戴德;同时又能将大诸侯国瓜分成一个个小侯国,就能达到削弱诸侯实力的目的”。彼时武帝正为诸侯尾大不掉之事犯愁,见奏大喜,欣然接受了主父偃的谏议。

汉武帝施用主父偃的计策,颁布了著名的“推恩令”,令诸侯们将自己的封地分给所有子弟。结果不用废黜诸侯封号就将大侯国化为一个个小侯国:齐国一分为七,赵国一分为六,梁国一分为五,淮南国一分为三。此后,各诸侯只能享用自己封地内上缴的租税,而不能干预地方政事。
除“推恩令”外,主父偃在奏章里还写了其他8件有关制订律法的事,其中最重要也最要命的是他在奏章里明确表示反对毫无节制地对匈奴用兵。
主父偃为何不赞成对匈奴大举用兵呢?他列出的理由主要有3条:
(1)秦朝正是因为长期抵御、攻伐匈奴而使国家疲惫、民众力竭、矛盾激化而导致亡国。
(2)高祖刘邦因为仓促对匈作战而导致“白登之围”,差一点丧命;
(3)为何会出现上述原因?主要因为匈奴乃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居所,其军队精于骑射,行动飘忽,来去如风,各自为战,很难被彻底征服。

主父偃进谏武帝时,正值武帝准备重用卫青并策划、发起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前夜。因此,武帝虽然立即采用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借以削藩,但对于其反对讨伐匈奴的意见却不赞同,更不可能采纳的。
尽管武帝未采纳主父偃的全部意见,但他仍觉得与主父偃相见恨晚,遂任其为郎中。郎中官职不高,但却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对朝中大事有一定发言权,能参与中枢决策。
主父偃做郎中后,多次上书进言,武帝又任其为谒者。谒者是帝王的传令官,与皇帝的关系很亲近,主父偃受汉武帝宠信和礼遇,待之甚厚,一年内得到四次提拔,在彼时非常罕见。
主父偃受武帝礼遇,武帝对他言听计从,他也因之扶摇直上,竟引发小人嫉恨。这小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丞相公孙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意思是公孙弘疑心很重,表面上宽宏仁厚,内心却阴险恶毒。凡是和他有矛盾、有过节之人,他都假装和此人友善,暗中却寻找机会展开报复。总之,他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
公孙弘嫉妒主父偃的才名,他一直在寻找主父偃的弱点与把柄,准备除掉武帝宠臣、被他视为心腹大患的主父偃。

机会很快就来了。主父偃早年在燕、赵等地游学,被人排挤,受尽了世人冷眼;等他受武帝重用发迹后,首先检举燕王刘定国*秽事,时燕王被武帝诛杀。而赵王太子也陷入*丑闻中,因此,赵王很害怕主父偃会揭发自己。待主父偃被遣往齐国为相,齐厉王*服毒自杀,赵王担心大祸临头,就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上书汉武帝,告发主父偃两大罪状:一是收受诸侯们的贿赂,二是挟私报复齐王,诬陷其*而迫其自尽。
汉武帝见书大怒,立刻派人抓捕主父偃。审讯时,主父偃承认自己接受了诸侯王的重贿,但坚决不承认自己*杀了齐厉王。公孙弘老奸巨猾,阴计百出,他有的是办法*主父偃认罪伏法。
公孙弘对武帝说:“齐王被诬陷,忧愤自尽,还没留下后代,封国被废,主父偃是罪魁祸首,陛下如果不杀他,难以向天下百姓交代啊”!汉武帝本不想杀掉主父偃,听了公孙弘这番话,终于决定要赐死公孙弘。
主父偃为了巩固皇权(*集权)首提推恩令,第一个建议成立朔方郡,其他的功绩数不胜数,被汉武帝倚为肱骨,深得宠信。主父偃才能出众,又背靠武帝这棵大树,主客观条件都很优越,为甚最终还是被汉武帝弃如敝履并被杀掉了呢?
总结起来还是他自己为人行事过于强硬,报复心太强,不谙“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奥妙,过刚易折所致。
齐厉王之死让汉武帝怀疑主父偃滥用职权,借势*死齐王;加上赵王告发主父偃大肆收受诸侯贿赂,武帝一怒之下,将主父偃逮捕下狱治罪。公孙弘乘机进谗言,劝诱武帝处死主父偃。其死因首先还是赵王告发。主父偃怨恨齐王而乘势整治他,他早年游历燕国时不受燕王礼遇而告发燕王,这些都使赵王感到威胁而恶人先告状。
主父偃得势时,大臣们对他畏之如虎,于是纷纷拿钱贿赂他,据说纳贿多达千金。有人劝他,你如此横行霸道,难道不怕别人报复吗?主父偃答:“我阨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他对以前壮志难酬,备受冷遇耿耿于怀,因穷愁潦倒太久,所以发誓活着时要“五鼎食(比喻生活豪奢)”,如此即便死后被“五鼎烹”也值了。他还说自己已经到了暮年,所以要倒行逆施。之后他肆意收受贿赂,并对齐王、燕王展开无情报复,最终引火烧身......。
主父偃这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做派,使他大失人心,乃至众叛亲离,关键时竟无一人替他求情。
史载,主父偃得志时,一门贵幸,趋奉者纷至沓来,家中豢养了近千门客。等到他倒架被杀时,竟无一人愿意替他收尸。最后还是一个叫孔车的人不忍其暴尸街头,为他料理了后事。孔车义举大受武帝称赞,被其称为“厚道长者”。由此可见世态炎凉,人情之薄,反之亦可见主父偃是多么不得人心。主父偃不仅自己被杀,还被武帝下令夷灭三族。
彼时公孙弘时任御史大夫,主管司法;在主父偃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下,早就对主父偃恨之入骨的公孙弘乘机落井下石,对他发起了致命一击。
汉武帝是这桩案子的最终裁决人,正是他的冷酷无情,直接导致了主父偃身死族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15:53
主父偃反对汉武帝征伐匈奴的理由主要有3条:
(1)秦朝正是因为长期抵御、攻伐匈奴而使国家疲惫、民众力竭、矛盾激化而导致亡国。
(2)高祖刘邦因为仓促对匈作战而导致“白登之围”,差一点丧命;
(3)为何会出现上述原因?主要因为匈奴乃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居所,其军队精于骑射,行动飘忽,来去如风,各自为战,很难被彻底征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15:54
主父偃为何不赞成对匈奴大举用兵呢?他列出的理由主要有3条:秦朝正是因为长期抵御、攻伐匈奴而使国家疲惫、民众力竭、矛盾激化而导致亡国。高祖刘邦因为仓促对匈作战而导致“白登之围” ,差一点丧命。为何会出现上述原因?主要因为匈奴乃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居所,其军队精于骑射,行动飘忽,来去如风,各自为战,很难被彻底征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15:54
彼时公孙弘时任御史大夫,主管司法;在主父偃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下,早就对主父偃恨之入骨的公孙弘乘机落井下石,对他发起了致命一击。
汉武帝是这桩案子的最终裁决人,正是他的冷酷无情,直接导致了主父偃身死族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