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环创什么是形象的拟人处理手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2 11: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37
在跟很多父母的沟通过程中,经常有父母反映与孩子的沟通问题,说什么孩子都不听,或者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点用都没有。
我其实在很早之前的文章中就分享过很多类似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
要想让孩子积极配合,做到令行禁止,你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深度分析,了解沟通的本质,打造无障碍的亲子沟通
但是之前的文章可能偏理论了点,有些父母不能很好的理解,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个具体的实用技巧----拟人化。
什么是拟人化
所谓的拟人化,是指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我们经常看的各种动画片,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小猪佩奇》等等,都是拟人化的表现。
在生活总,我们会经常看到孩子对着布娃娃或者玩具自言自语,把它们看做是人,当做自己的朋友,这也是孩子对其它事物进行拟人化的表现。
为什么孩子会有拟人化的表现?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著名的心理大师----让·皮亚杰。
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致力于人们的认知发展研究,做了很多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发展的实验,比如三山实验、守恒实验、钟摆实验、对偶故事法等。他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而孩子的拟人化就属于前运算阶段,这阶段孩子的特点就是相信万物有灵。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期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缺乏必要的知识,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他们以己度人,觉得世界的万物跟他一样,所以相信万物有灵。所以这时候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而根据年龄段,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7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在能活动的事物。
所以,7岁以下的孩子在面对其它事物时,容易表现为拟人化。
如何运用“拟人化”
我们知道了孩子的这种“万物有灵”规律,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便可以利用“拟人化”,达到事半功倍教育孩子的效果。
1、利用拟人化处理孩子负面情绪。
如果孩子因为一些事情或事物,导致自己情绪不佳,脾气暴躁,我们便可以利用拟人化来疏导孩子的这种情绪。
比如你早上给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