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1 23:0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3:00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意思: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拼音
zhì rén ér bú zhì yú rén
出处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原句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作者
孙子
解析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军事原则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精华之一,为历来进步军事人物所推崇。致:招引,引来。此处是调动的意思。
赏析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军事原则,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精华之一,为历来进步军事人物所推崇。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基点。
抢占先机,即未雨绸缪先敌准备,是夺取战场主动权的首要条件。古往今来,一切耳熟能详的经典之战。
典例
这个典例莫过于拿破仑的保罗金诺之战,19世纪初叶。法国的统帅拿破仑先后六次打败了几乎由整个欧洲国家组成的反法同盟,重创了人数倍于法军的多国联军,创造了军事史上光芒夺目的一页,他的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成为军事科学和指挥艺术的光辉范例。
但是,正当他踌躇满志时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惨败。巴克莱面对气势汹汹的法军他并没有跟着硬拼,而是采取以逸待劳的方法,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对此,拿破仑却没有冷静地处理,以往的以实击虚,以肿凌寡,出其不意的战法,在这次进军中全部都消失了,盲目的自信导致了他的战法上的严重失误,犯了一个“致于人”的兵家大忌。法军受到重创,只得到一座空空如也的城市。这就是孙子为何在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3:00
意思是:支配敌人而不能被敌人支配。
出处:《孙子兵法》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译文:
孙子说:两军交战,凡先到达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赏析:
孙子非常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坐享其成。孙子指出,用兵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获得最大的战争效益。孙子说“致人而不致于人”、“不可战胜在于自己,可以战胜在于敌人”、“不要侥幸以为对方不来,主要依仗自己有所准备”,都是强调立足自身的实力和充分的准备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3:01
释义:如若想取胜,就要支配敌人而不能被敌人支配。
出处:孙子《孙子·虚实》
原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翻译:孙子说:“凡是先到达战地等待敌人的军队就会从容、主动,而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
解析:
《孙子兵法》的“致人而不致于人”,乃是大军事家孙武对古代作战主动权的一种科学表述,其意思是,作战中我要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其实质是,通过调动敌人而掌握战场主动权问题。所谓战场主动权,就是军队作战行动的自由权。有了自由权,军队才能打胜仗;失去自由权,军队就要打败仗。可见,“敌人而不致于人”,乃是虚彼实己、争取主动,调动敌人、战胜敌人的一条重要军事原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3:01
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译文: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解析:“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军事原则,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精华之一,为历来进步军事人物所推崇。致:招引,引来。此处是调动的意思。
形容善于指挥作战可以用运筹帷幄代替
运筹帷幄 [ yùn chóu wéi wò ]
译文: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译文:在凭着在帐篷里推算就可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胜负这方面,我不如张子房(张良)
例句:第一线工人辛勤劳动,贡献的确不小,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功劳一样不可埋没。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