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国纵横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3 08: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7:51
在战国这个纵横家的时代,策略不仅用之于国与国之间,也用于人与人之间,往往立竿见影,其效自见。计谋不但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也决定人的贵贱荣辱。在长沙马王堆出士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有这样的断言:“计听知顺逆,唯王可。”意思是诡,定计谋,听意见,能分辨顺逆者,即使称王天下,也是可以的。反之,“计失”而“过听”.则遭败绩。
更值得注意的是,纵横家当时已以把智力当商品一样出售,所谓“待价而沽”。为了昂其“值”,他们大力吹嘘“口舌之功”。过去的儒家重“义”而非“利”,甚至在说教时斥“利”而颁“义”。纵横家则勇敢地撕开了一层虚伪的面纱,旗帜鲜明地提出,“争
名者于朝,争利着于市”。他们以“名利双收”为追求的目标,载“千金”为游说的资本,以“实利”为诱人的钓饵,求“扬名”为杀身的报偿。“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几乎成了策士们的口头禅。
纵横捭阖之计,长短倾侧之术,是纵横家的武器,他们在策划中十分重视审时度势。苏秦曾提出“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背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这种尊“时”的思想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所谓“百世之一时也”、“百代之一时也”、“务兴
于时”、“时不可失”之类的策论随处可见。
战国时代对智能、策划的崇尚以及策士尊贵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构成一种奇现,它标志着人的初步觉醒。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赤裸裸的武力较量和蛮力相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的较量。因此.人的价值,智能的价值.策划的价值就不能不受到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策士英雄们大展身手、声名显赫、争奇斗智的年代。因为这时的形势具有典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因此催生了一个策划家的时代。各诸侯国你争我夺,互相征伐,后来又出现了“七雄”争霸,军事、*、外交等方面斗争激烈,错综复杂。基于形势需要,读书人中出现了一个专门作说客和为人出谋划策的所谓“策士”、“谋士”阶层,谋略之学也发展到了奇妙精微的程度。他们穿梭奔走于各国之间,“巧言饰辩,诈伪权变”,运筹策划,出谋定计。其奇才俊士,往往凭着一篇游说词或某项计谋,就可左右局势的发展,决定一国的安危存亡。
七强相争时的谋士们因大体分为“合纵”与“连横”两派(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抗秦,连横派主张六国分别事秦),被后世称为“纵横家”,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苏秦与张仪。
战国时期最年轻的策士,要算是“十二拜上卿”的甘罗。甘罗是秦相吕不韦门下之客,年方十二,小小年纪出使赵国,赵王嘲笑他,他说:“秦王用人,各因其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年最幼,故为使于赵耳。”赵王马上不敢小看他。他运用“连横”之计,使秦与赵合兵伐燕,赵得19城,秦得11城。于是.秦王拜甘罗为上卿。
值得重视的是《战国策》中祟尚智能、推崇策划的强烈意识,书中记载的许多奇策异智,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策士英雄们在战国乱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国时期,*、军事和外交斗争错综复杂,诸侯之间你争我夺,时而罢兵结合,时而背盟相攻。谋臣策士则穿梭奔走,“巧言辩,诈伪权变”,左右时势的发展,决定事情的成败.“转危为安.运亡为存”,“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甚至“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战国策》中写了许多策士形象,通过智力与权力的较量,说明智能在决策过程中的决定意义。
据一些学者考证,策士这一阶层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是从前代王朝游离出来的投落贵族。一部分则是由下层浮上来的庶民。社会的变动和权力的角逐把他们推上*舞台。但他们没有祖荫的庇护,也没有权贵的依靠,只能凭借自己技高一筹的策划能力,获取君主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