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死后百姓为什么那么恨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4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3 17:11
明*的消息是百姓了解袁崇焕的唯一途径。就像清*为袁崇焕翻案后,他立即变成民族英雄。
以下是明*认定的袁崇焕的罪状:"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一)付托不效:崇祯皇帝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指望他五年复辽;而他辜负了皇帝的嘱托,致使后金军队长驱直入,攻打京师,给明朝带来极大的震动和损失。
(二)专恃欺隐:(1)第一个欺隐,对于蒙古喀喇沁部三十六家背叛明朝而投靠后金的事实,袁崇焕有意轻描淡写,是明显的谎报和瞒报。
(2)第二个欺隐和专恃,关于“斩帅”和“议和”两件事情,袁崇焕都是在瞒着崇祯的情况下操办的。
(3)第三个欺隐,在后金自蓟门破口入关以后,袁崇焕受崇祯委派,指挥各路援军堵截皇太极。袁崇焕率军赶到了蓟州布防,他奏报崇祯,:“……入蓟城,歇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初臣虞阑截我路未必及蓟,今及之则宗社之灵,而我皇上如天之洪福也,微臣狗马力今可施矣”,但是,十四日后金军不战而到三河县,这说明袁崇焕的堵截毫无作用。若将这样的结果与当初袁崇焕的保证联系起来,那就是一种欺瞒,因为袁崇焕把侦防能力连五里都不及、后金军来去都不知道的布署,吹嘘成是万无一失的防线。当然,也有持激进观点的人认为袁崇焕根本就是放后金过去的,如果他有如此的作为,那他所谓“必不令越蓟西一步”更是一种欺隐。
(三)市米则资盗:崇祯二年(1629年),漠南蒙古东部闹饥荒,袁崇焕疏言:“臣以是招之来,许其关外高台堡通市度命,但只许布米易柴薪。”而崇祯上谕中说: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路将等官,倍加侦察,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
崇祯的意思是若定期按照人数来领取口粮的话,这些部落就必须呆在明朝控制的地区领粮,而不可能去投奔后金;而如果这些部落只愿意买了大批的布匹和粮食而去,又不愿意接受明朝所接济的口粮,那就说明他们是去投奔后金的,他们所谓饥荒也是假的。袁崇焕如果不按照崇祯的要求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而是“许其关外高台堡通市度命”的话,那肯定是“资盗”了。
(四)谋款则斩帅:袁崇焕任蓟辽督师后明确疏言“和为旁著”,目的在于缓其兵攻而争取时间以固边防。崇祯说他"谋款"可能是因为他力主议和.
"斩帅"是说袁崇焕斩杀岛帅毛文龙。毛文龙是个传说中的东江镇的流氓将军,他有任何人都没有的优点,就是他的眼线遍布后金,他的军队地处后金腹地,对后金有很大的牵制作用,让后金不敢出关。而他的缺点就是桀骜不驯,得罪的很多人而且东江镇的军队几乎是他私有的毛家军。
二品文官,手持崇祯尚方宝剑的袁崇焕杀了一品武官,手持天启尚方宝剑的毛文龙等于拔了后金背后一个毒刺,而为明*除掉了一个封疆大吏。此后皇太极五入中国,二次到北京城下。
(五)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所谓“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崇祯这条罪名是指的袁崇焕在蓟州纵敌,也就是他自己保证“入蓟城,歇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结果后金是不战而过、长驱直入。
(七)援兵四集,尽行遣散:蓟州作为防备的重点“谕兵部各路援兵俱令听督师袁崇焕调度”,理当确保万无一失,袁崇焕也极为重视,所以他亲率本部人马驻扎在这里,这样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将其他几路援军都遣散到各地防守,显然是削弱了蓟州的兵力。兵力不足导致的后果必然是防御纵深狭小,被后金不战而越过也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八)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条罪状其实是崇祯在指控袁崇焕欺瞒朝廷,背地里力图议和。
喇嘛的身份是僧侣,所以可自由穿梭于明清双方,在当时经常充当非官方的使节,故所谓“潜携喇嘛,坚请入城”乃是指控袁崇焕坚持要求入城,并暗地里潜藏能通融后金的使节,妄图将其带入北京以促成议和之局。
袁崇焕是罪在“坚请”,而非“入城”,其罪名是说他在敌军攻打到京城之下,不思如何退敌,却力图和敌人媾和,并不惜潜携后金的使节,还坚持要入城。
而袁崇焕的一系列的失误导致崇祯杀了他。导致百姓恨他,当时在中国作为第三者的西方人都也对他毫无好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3 17:11
崇祯忍袁崇焕很久了,自从毛文龙被杀起,他已经开始憎恶袁崇焕,之所以不杀他,只因为会议上的那句话——5年平辽。事实上这对于孙承宗来说,是个鼓舞奋进的口号;对于袁崇焕,就是个白日梦,仔细观察袁崇焕的生平,就会发现,他是个纯粹的东林党人,上台靠的是东林党,办事靠的是孙承宗。自己只因为一战,因幸运守住了宁远(关于此问题,可详查此战过程),闻名天下。他的确厉害,但是只是个战略执行者,如果把他独放在那里,什么也做不了,还比不上赵率教。
而在京城之战中,几番要率军入城(想造反吗?),又照葫芦画瓢的使用宁愿锦州的计策(这里是京城!),一点没考虑到*影响,以及京城规模(有那么多平民*的房子)。只是表面成功,内里却彻底失败了。他虽是冤杀,但也是自己酿成的祸。至于*在民众那里怎么传播,是崇祯的事,反正他说什么,民众就信什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3 17:12
袁崇焕是清朝包装推出的“大英雄”
研究袁崇焕问题的时候,我时常能发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种自相矛盾有时候说起来既可笑又可疑,令人迷惑。袁崇焕即使是民族英雄,也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民族英雄。
历史在于细节里,如果从官方的长篇大论里去寻找历史的真实,往往会跟*背道而驰。而对于细节的研究,则很多时候会让我们更容易接近*。
袁崇焕相貌问题里的玄机,是许多研究者不去注意的。按照明朝人的记叙,袁崇焕的长相是很丑的。钱龙锡在崇祯三年的折子中说:“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这个折子在《崇祯长编》里是有记载的。而另一位明朝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则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直接说袁崇焕个子很矮,长得像只猴子,并且性格暴躁。当然,明朝人因为对于袁崇焕汉奸叛臣的认定,所以有丑化漫画的可能,有趣的是,到了清朝,袁崇焕竟然就成了一位轩昂男子。现在大多数人见到的袁崇焕的像是乾隆皇帝命人画的,这幅画中的袁崇焕脸长、肤白,具有满族人的体貌特征,被普遍质疑为乾隆皇帝参照自己的相貌所为,这正是袁崇焕故事特别诡谲荒谬的地方。
其实,更荒谬诡谲的还是对于袁崇焕冤案的平反昭雪。给袁崇焕平反昭雪的并不是他效忠和维护的明朝,而是他当年拼命抵抗或者说被凌迟罪状里有染的满清,这就更加耐人寻味。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虽然,后世将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昭雪的根本目的解释为崇儒重道,笼络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缓解满汉两族矛盾。但是,这样的解释怎么看都是牵强。
如果按照清人所说,崇祯皇帝凌迟袁崇焕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但是,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这就杜绝了崇祯皇帝一时失察激愤误杀的可能。于是,崇祯皇帝中反间计凌迟袁崇焕的理由就显得生硬可疑,里面有了造假的成分。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昭雪的真实原因,就不能不显得扑朔迷离。
其实,就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袁崇焕并非没有可杀的理由,并非没有可疑之处。他的诛杀毛文龙当然有很多冠冕堂皇的地方,但是,个人恩怨在其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不提的。有一个很重要的结局是,就在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三个多月之后,少了牵制的清军长驱直入,直到京都,袁崇焕的自毁长城作用,已经是百口莫辩。这也为他自己的被杀种下了最致命的祸根。
还有一个很有意味的地方是满清对于毛文龙的态度上,按照很多史料所说,毛文龙勾结满清有投降的嫌疑所以才为袁崇焕所杀。可是,宣扬毛文龙的《辽海丹忠录》,却一直是清朝的*,其间的意思就更加耐人寻味。从清朝对打败过其祖先的岳飞的憎恨的态度上看,清人并不宽宏大量,却独独对于袁崇焕如此尊崇,其中的真实动机,就并没有那么光明磊落了!
很多时候,历史就是一盆糨糊,其间掺杂了太多的主观臆想。透过袁崇焕民族英雄华袍下的皱褶和阴虱,仔细推敲,也许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样的推论简直令人胆战心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3 17:12
近代为了民族团结,许多东西没写进历史教科书。
我一度以为袁崇焕是英雄,后来又看了清宫戏、小说书,为老袁鸣不平。
后来深入调查,我从袁粉转入袁黑。
当时,后金深爱此人,痛恨毛文龙。以至于乾隆篡改明史,加入“反间计”,把此人英雄化,以此反映朱明的‘黑暗’。
而对于当时的大敌——毛太傅,毁书,历史资料现今几乎无存。
我高中看到袁崇焕杀毛文龙时,感觉是——大官杀了一个小兵,无伤大雅。但是,这件事的后果十分深远。望你深入调查毛老将军以及他的部下 战斗方式 战斗地点 武器。
最后,向明末辽东 东江军 以及三百年后的八路军 致敬!!!!
修改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3 17:13
袁崇焕的罪名是叛国通敌。明末抗清的第一大将,因遭清朝的反间计,被崇祯帝误以为袁崇焕准备投靠敌国,所以将其逮捕,处以磔刑,百姓自然也痛恨“叛贼”,所以争着去买他的肉,所谓“食其肉寝其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