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社交、社会化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3 21: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0 20:37
孩子需要社交、社会化吗?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指经过个体与 社会 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发展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指个人学习 社会 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参与 社会 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 社会 性的过程;二指 社会 按其文化价值标准把一个新生儿培养、教化并塑造成符合 社会 要求的 社会 分子的过程。内容包括生活技能、 社会 价值、道德规范、理想目标以及预期的 社会 角色的教育和培养。
社会化的定义,意味着孩子是需要社交和社会化的。当孩子在2岁开始,也相对开始与父母进行独立人的分离,孩子就需要进行与他人交流,社会化逐渐开始。
很多人认为孩子善不善于交谈,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表现;
孩子经常看别的小朋友玩,自己不参加,就担心孩子是不是性格导致没有社会化的能力啊。。。。。。
其实这些都不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性格不决定社会化好不好,社交能力强不强。只不过外向小朋友胆子大,比较愿意多尝试,碰壁,碰壁后承受能力强些,相对锻炼机会更多些。内向孩子也不存在问题,因为他们更多善于先观察,观察之后了解更多,更有把握才会参与进去,从而成功率也会更大。因此,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社会化,社交都不存在问题, 只有一种状况会出现问题,那就是情绪太多的孩子。
当一个孩子情绪满满的时候,整个人的注意力都会受到干扰。别人用来察言观色和学习社交的时间,他会用来想:为什么妈妈会这样对我?为什么爸爸妈妈吵架?为什么爸爸发脾气呢?。。。。。太多精力用于在回应内在声音、建立内在信念上。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事实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怎么可能理解:我没做错什么,妈妈为什么批评我呢?更困惑的是:同一样件事情,改天做,妈妈就不生气呢?内在充满困惑,整个人的生命力、精力、情绪就都耗在这里,没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其他的。
发现了问题,做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处理情绪。
在上一章节中,我们讲过影响孩子情绪主要是:爸爸妈妈的关系;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爸爸和孩子的关系。彼此关系融洽,孩子才有足够的安全感来应对社交。在这里就不重复讲解。
在家里发生的就是爸爸妈妈的关系处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处理,有的家庭多个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处理,都是在锻炼孩子的社会化。
孩子会潜移默化模仿父母对于社会化的处理方式和沟通方式。
例如,告诉3岁孩子:妈妈需要离开一段时间,去医院开刀。孩子当时可能没有过激的表现,但是妈妈离开时或者住院时,孩子会问妈妈,妈妈是不是要住院?是不是要开刀?开刀是不是要出血?出血会不会死掉。。。。。。
家长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需要离开一段时间,生病需要住院,但是不需要和孩子讲的这么细节,3岁孩子还是不会理解这么多,只会想到以后没有妈妈了,他就会出现不安全感,情绪就会激烈起来。
正确的做法是 :告诉孩子人会生病,看医生是正常的,就像他感冒的时候,只是时间有长有短而已。这就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学习接受生活中各种事情。通过这样的沟通,他会坦然接受,他自己生病,也会比较好接纳。相反,如果妈妈不接受去医院的事情,焦虑,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孩子对生病也会产生很多恐惧感。
所以无论家里发生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面对事情的坦然,孩子也会心安,如果爸爸妈妈表现非常害怕,孩子就会觉得,“这一定发生了特别不得了的事情,否则爸爸妈妈怎么那么害怕”,然后孩子就会更加害怕,甚至未来,在提到相关词语时,孩子有潜意识的害怕。
好多家长头疼的是孩子刚去幼儿园的时候,有的孩子去幼儿园很兴奋,有的没什么感觉,有的就是哭闹不止,不愿意去幼儿园。
这也是看每个孩子的内在情绪和家里给他的安全感。
例如,有的小朋友到幼儿园,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只喜欢自己呆着。这是什么状况呢?
正确做法 :家长需要先接受他。因为这样的孩子没有那么快与陌生人快速融合到一起,他们需要花一些时间,对环境非常非常熟悉之后,才可以融入。可以观察下,孩子是不是因为被其他孩子排斥才这样,其他方面有没有表现出问题,比如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如果情绪比较稳定,参与集体活动时没有问题,就不用干涉他,这样的孩子,如果被*和别人一起玩,反而会难受。他们天生需要更多安静的空间,所以家长可以给孩子更多时间。
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孩子开始真正从心理上进行与父母分离,开始独立的人时候,这个阶段,孩子既兴奋的希望自己能独立,同时又有点不敢、舍不得与父母分离的心态,相对比较纠结,孩子行为相对比较反复,父母需要跟多耐心陪伴和安抚。
在上幼儿园问题上,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习社会化,比如与人交往,听从老师的指令,在一个小集体中行动。。。刚开始,孩子反应不是很剧烈,只是有些纠结、舍不得、哭哭之后就好了的状况,家长可以接受孩子坚持去幼儿园,家长试着接受孩子这种情绪,可以简单的安慰下孩子。在回到家里,多抱抱孩子,告诉孩子你一直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安全,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好的。如果孩子上幼儿园特别剧烈,可能真的是孩子还没有做好分离的准备,可以晚点去幼儿园。
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状况,家长不仅要做好孩子的心理营养,也要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建设:
1、让孩子自己判断,妈妈不要那么计较,更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有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在小伙伴中成为领导者,或者在小伙伴里不要被欺负、吃亏。家长这种心态是正常的,却不是孩子的意愿。孩子如果能接受,可以让孩子来判断。孩子喜欢跟着其他小朋友玩,听其他小朋友指挥,孩子知道这样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这样的孩子群体性一定特好,这是孩子良好社交行为的重要基础。
2、家长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社会化示范
孩子融入团队中较慢,但是孩子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常常看到同样的老师、小朋友,这个圈子对他来说已经足够熟悉了,他一定会融入进去。家长想推动这件事,可以示范给孩子,如何和他人进行互动,通过示范,提供更多机会诱发她对别人的兴趣,至于他什么时候可以,不能强求。教小孩子东西,只是说不大管用,家长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示范是最好的方法。
3、家长需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小孩子在一起,可能会出现孩子被欺负的现象,家长第一时间“拯救英雄”形象就会出现。
在孩子成长中,家长不要干涉太多,让他在自然状况下,接触各种类型的交往,学习各种舒服和不舒服。比如,当你的孩子能力变强,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小朋友时,他就会想,我要不要用强势的方式,让人家不舒服?身处弱势地位时,深刻的不良感觉反而让孩子将来比较容易以己度人。除非对方针对能够伤害孩子,父母才会出手帮助。孩子需要的,不是每次一被欺负就被救起,而是被教导,遇到这样的状况,如何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