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3 19: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2:51
白鹭一行上青天,高洁望远,志向远大,荷花,青绿粉红,和美如意,所以工笔画白鹭荷花的寓意是清洁高雅,和美如意。
下面请欣赏吕存德的红枫白鹭图。
吕存德四尺横幅花鸟画白鹭枫叶《吉祥如意》,绘两只白鹭枫树驻足,姿态优美,枫叶象征鸿运,枫叶不仅至秋呈红色,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而且因为“枫”与“封”同音,故有“受封”的意思。此幅作品挂在房间会为家庭带来好运,也可以送给当官的,寓意官运亨通,步步高升,挂在客厅祝愿一帆风顺,道路平坦无障碍。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 2.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师的准备 1.准备一份活动记录表,活动表上要能体现学生参加活动的项目、内容、方式以及有关活动成果、结果等,以此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2.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个活动小组,以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教科书上提供的几个活动主题进行各有侧重的研究; 3.提前布置,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查阅有关资料。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有四项内容,每项活动都有各自的任务和目的。
关于“对莲的科学探究”。教科书中设置了5个小问题,学生可根据条件分组开展活动。
然后在活动基础上,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这段文字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莲”的特性,而不是用文学的视角来写一段感悟或哲理性的文章,当然,说明语言也要力求生动形象、简洁准确。 下面以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作一下示范。
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
其茎生于淤泥中,*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
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
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
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
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
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
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
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在“对莲的科学探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实事求是,严谨负责;让科学和事实说话,而不想当然或主观臆断。
关于“大家都来赏荷花”。这项活动根据学校现有条件而有选择地开展,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通,如可以运用电子声像技术来展现荷花仪态万方、绚丽多彩的美,也可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他们心中的荷花…… 关于“莲文化探胜”。
课本设置了3个讨论题。 讨论第1个问题要注重学生的文学积累。
要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正如课本中所提示的那样,“在讨论前最好多读一些描写莲的诗文”。一般来说,在文学作品中,莲被赋予清纯、高洁、脱俗、正直、娴静、深情等品质。
当然,在讨论中,应联系具体作品来谈,而且在讨论中应该对文学作品中莲的形象有所描述,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听者(同学)具体感知莲的“美好品质”,有利于展开讨论,还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再次进行审美观照,获得审美享受。 讨论第2个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的思维方法。
“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常常能表现出人们对事物或人生的不同的认识向度。两者都有道理,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第3个问题主要涉及到对佛教的了解。 下面一种说法权作参考。
据考证,荷花的老家在印度等热带地区,印度人还将它作为自己的国花。由于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荷花在印度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
为什么佛要坐在荷花上呢?据佛典介绍,主要是因为佛法庄严神妙,而莲花软而净,大而香,所以“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
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
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关于“编一首《采莲曲》”。
这对于有的地方学生来说可能难度较大,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观察和体验。可以选做,亦可以对此进行变通处理,如改换成其他形式的写作练习等。
关于口语交际和写作。莲与文学艺术、文化生活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吟诵、欣赏、评说、解说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写随笔、杂感等写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总之,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写作能力。
除实用价值外,莲是最常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曾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
花中君子,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廉的象征:盖“青莲”者,谐音“清廉”也。
象征爱情:盖莲花别名芙蓉花,或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
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
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水芙蓉”之“蓉”谐音“荣”。
莲花和牡丹花在一起,叫“荣华富贵”,莲花和一鹭鸶,叫“一路荣华”。牡丹、莲花和白头翁,称为“富贵荣华到白头”。
莲花也能谐音“连”。莲蓬加上莲子,叫“连生贵子”。
象征纯净、纯洁。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
佛教中的不少菩萨,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丝”谐“思” ;“悟”谐“误”)《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 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例如: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 《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五、“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诗歌中的“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这位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料到男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匹的乱丝,表达了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
南朝民歌《作蚕丝》:“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匹”同样蕴涵着两情相悦的寓意,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