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4 09: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9:51
氮: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苏州黄泥土上的测定结果指出,稻田土壤氮素释放的高峰期约在8月初到9月中旬之间,其次是6月中旬到7月底。
种稻条件下土壤氮素供应过程
这种供氮规律大体能适应单季晚稻吸肥期长、分蘖高峰和幼穗分化阶段大量吸肥的要求。但在栽培双季稻条件下,要求土壤在6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形成两个比单季稻要求更高的供肥高峰,这就与土壤天然供肥过程有较大差距,必须依赖于施肥补充。
渍水稻田土壤的氮素释放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长期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了不同方法来估算土壤的供氮容量,但均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近年,日本对稻田氮素矿化的研究提出了密闭培养法,并引入了有效积温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土壤淹水密闭培养,按照不同积温,用数学处理方法把养分释放作为有效积温的函数,并建立了经验数学公式:Y=K[(T-T0)D]n
式中:Y为土壤在一个阶段内可矿化氮;K、n是和氮释放有关的常数;T0=15℃,D为培养温度为T的培养天数;(T-T0)D则为D天内的有效积温。
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报道,把此培养法所测得结果和盆栽试验中无氮区氮素矿化进程作比较,两者较为一致。因此,可以通过经验模式来估算土壤供氮能力。
磷:土壤渍水种稻后,Eh降低,使磷酸高铁转变为磷酸亚铁。同时,淹水后pH升高,可促进磷酸盐的水解作用及提高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分压,均可增加磷的有效性。稻田土壤有效磷的含量随渍水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在双季稻生长前期,由于土壤淹水时间短,土温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低于中、后期,所以早稻苗期施用一定量磷肥常有良好效果。在早稻生长后期或晚稻,因土壤渍水时间长,磷的有效性提高,所以就无需再施磷肥。
钾:稻田渍水后,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据对红壤稻田的测定,早稻田在绿肥翻耕前为4.7mg/100g土,翻耕后增加到9.9mg/100g土。晚稻田由移栽前的4.3mg/100g土,到分蘖时增加到8.7mg/100g土。土壤速效性钾的增加除绿肥释放外,灌水也有利于缓效性钾的释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早稻插秧时土壤速效性钾已达9.9mg/100g土,而晚稻插秧时只有4.3mg/100g土,所以晚稻应重视钾肥施用。
水稻对土壤钾素的吸收,在不施钾肥情况下,是来自交换性钾和缓效性钾两方面。据鲍士旦等在10种土壤上的试验指出,水稻吸收钾量约有39.0%~72.7%来自土壤缓效性钾,其中在大部分土壤中,水稻吸收的缓效性钾可占吸钾总量的60%以上,而来自交换性的钾只占40%左右。所以,我们在评价稻田土壤供钾状况时,不仅要测定交换性钾的含量,而且要重视对缓效性钾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