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异常生理现象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2:16
(1)二次生长 大蒜植株内层或外层叶腋中分化的鳞芽或气生鳞茎因延迟进入休眠而继续分化和生长叶片,形成次级植株,甚至产生次级蒜薹和次级鳞茎的现象,称为大蒜的二次生长。发生二次生长后,次级植株从母体的叶鞘中伸出,子株同母株形成一簇丛生蒜苗,有时这些伸长了的子株叶腋中又分化鳞芽,形成小的次级蒜瓣,使整个鳞茎蒜瓣增多,大小不一,排列无序,乃至整个鳞茎离散。由次级植株所形成的次级鳞茎,不仅有不抽薹的独瓣蒜,也有分瓣的有薹蒜。据程智慧观察,大蒜二次生长可分为发生在外层叶腋的外层型、发生在内层叶腋的内层型及气生鳞茎型二次生长(见图3)。
形成原因:播种期与大蒜二次生长密切相关,即播种期延迟二次生长发生率明显提高。
过量施氮可明显诱发大蒜二次生长,每667米2施氮量20千克以下可有效防止二次生长;缺磷、钾或过量施磷、钾均可诱发二次生长,每667米2适宜用量为P2O515~35千克、K2O10~30千克。
种蒜低温(-3℃)贮存60天以内,对二次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90天以上可显著促进二次生长。上年度发生二次生长植株所形成的鳞茎作种蒜,对二次生长无明显影响。种蒜瓣大小对二次生长有明显影响,种蒜瓣6.10克以下可极大降低二次生长发生率。
地膜覆盖可明显诱发大蒜二次生长。大蒜越冬后浇水和追氮时间与二次生长关系密切。早熟品种(二水早)于3月6~16日、中晚熟品种4月5~15日和追氮可显著控制二次生长。
温度高是诱导大蒜二次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尤其2~3月份(大蒜鳞芽分化期)温度过高,二次生长率明显升高。2、3月份的月均温之和及3月份的月均温与二次生长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8388和0.9681,据此可以预测当年大蒜发生二次生长的可能比率。
(2)洋葱型大蒜 洋葱型大蒜为大蒜鳞茎异常生理*所形成的类似洋葱鳞茎结构的大蒜,该鳞茎主要由肥厚的叶鞘基部及鳞芽的外层鳞片加厚所构成,无肉质鳞片或肉质鳞片极不发达(如黄豆大),可形成蒜薹或无薹,无任何食用价值。该鳞茎经日晒后,肥厚苞片和鳞片脱水成膜状,整个蒜头用手捏时感觉松软,并收缩,故被形象地称为“面包蒜”或“气蒜”。
形成原因:据刘世琦初步研究发现,洋葱型大蒜的形成原因受土壤、水分、施肥及品种的影响。土壤黏重、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含水量过高、过量偏施氮和磷等都可诱发洋葱型大蒜的形成。另外,诱发二次生长的因素也可促使洋葱型大蒜的形成。
(3)管叶 当大蒜植株叶片发生异常时,常常出现叶身不开展的鞘状管叶,形似葱叶,横切面为环状,无明显出叶孔或仅在顶端有很小的出叶口,使内层叶片及蒜薹不能正常伸出,蜷曲在管叶内。
形成原因:管叶多发生在靠近蒜薹的第2~5叶位上,以3、4叶位的发生频率高。主要由于种蒜低温(5℃)贮藏、种瓣较小、播种过迟及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等因素所致。对发生管叶的植株若能及时将管叶划开,则蒜薹和鳞茎的生长与正常植株差异不显著。
(4)独瓣蒜 独瓣蒜作为大蒜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对大蒜生产也有可利用之处。独瓣蒜比较方便食用和加工利用,在一些地区(如云南)可生产出直径3~6厘米的独瓣蒜,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形成原因:大蒜播种过晚、种瓣过小、水分及营养状况不良、环境温度过高(最低温>10℃)等极易形成独瓣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