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1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6:34
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了人间,桃花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这风力,俯下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雪,飞入了处处帘栊。
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干上;她的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的无形中已被摈弃了,她再没有这种资格,这种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惯;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
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
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的酣足的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的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厂座里高谈。但现在呢?
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的消磨去。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人太甚的春光了……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
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迟暮》是张爱玲1933年发表在圣玛利亚年刊上的第一篇散文。发表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扩展资料:
读《迟暮》,谁能想到它出自一个孩子的手笔。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孩在同龄孩子玩过家家游戏的年龄里,就开始试着用她的笔雕刻成年人的人生,的确让人感到十分的意外。
题目便告诉了时间。“迟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它让读者想象到的不仅仅是从天幕边缘渐渐涌上来的黄昏。有了这样一个题目摆在这里,作者一起笔就写空间,空间里的景致。写东风、酡艳的桃花、扭动腰肢的柳丝、如春神足下轻云般的柳絮、印着屐痕车迹的芊芊细草。
用支不住、搔人头发、结了对儿、酒气……来为它们拟态,把一个放任、纵情、颠狂的春天写足了。这第一段似乎是着重描摹春的美丽,可起首有“多事的东风”一句,暗示着有人恼春,于是有个人物忽悠地闪了一下,桃红“醉依在封姨的臂弯里”,一下子就不见了。但“多事”里隐蕴着的愠意,因封姨的出现有了着落。
春天写足了,那位对春天怀着恨意的人物便在作者的笔下十分不情愿地亮相了。“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这就是封姨了,她“才从青春之梦醒过来”,茫然不解这眼前发生的一切。作者笔下的她原来是一个芳华已失的女人!眼前的春天只是她过去的影子。作者从“她”带着朦胧睡意的眼中读出人物此时此刻乍惊乍惧的心态。
“她”正在梦幻与真实的边缘徘徊着、犹疑着、挣扎着,不肯相信现实的真实,一如不能相信梦幻的虚幻。然而,无情地,青春的梦幻正在一点点地消褪,只剩下真实裸露着。真实的是热闹、繁荣竞逐的春天和自己与温馨青春的永远的告别。她已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所能拥有的只是落伍者的空虚、惆怅与悲哀。
作者紧紧跟踪着人物的情感变化。梦醒后的空虚、惆怅与悲哀又一齐化作喟叹的追问,对春天的不平的恨意变成了对造物者的无力的责难。:“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予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
稍纵即逝的人生春天与循环往复的自然春天相比,是多么的不协调,可见造物者不公。因想到倒不如做一只与韶光共始终的蝴蝶,感情又跌宕。何苦还有一个人类呢?在短短的青春之后有那长长的灰色人生!又回到了对造物者的责难追问上来。
无果的追问。作者让她的主人公在未来的颤栗的瞻念中,最后一次寻觅青春的迹痕,向青春作最后的祭奠。她的思想在人生的时空中漫无目的地穿行,越发意识到她已陷入人生的尴尬处境之中。
她仿佛看到了一个老妇人,在夜半黯绿的灯影下,呢喃颂经,只有那暗室才属于她,只有苍凉单调的磬声与她相伴。“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这还依旧是她的生命么?“一滴冷的眼泪流到冷的嘴唇上”,为她的青春划上了句号。
美人迟暮,红颜易老,青春难在,是一个老而又老的热话题,立意并不新鲜。用春天来对比,也是惯用手法。难得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竟能将语言和技巧操纵得如此的自如,笔致是那样起伏多姿。更难得的是,她竟有如此洞察人生的心智。
她轻捷地蹑入大人的内心世界,从容地、反复地审视打量,毫不费力地将她的所获和盘托出。张爱玲于这熟话题、惯用手法中融进了许多凄厉和苍凉,似乎要把这人生体验推向极致,不让有人再来写它不可。
不妨把这篇散文当作一篇微型心理小说来读。你看,在第一段里,作者机巧地只让人物不经意地露一下脸,就躲着不见,却又让你感到她还在那里,只是不愿意让人窥视。她层层剥开人物的心理,一点一点地,直到人物内心活动全部展开,让过去、现在、未来在人物的片刻思绪中尽情地眼满洇漫开来。
一层一层的心理描写中,又总不忘让青春的形象来点化一下,避免了前面的背景描写与后面各层的心理描写脱节。你还会发现,里面也有一个小说的*,那就是人物幻觉中出现的老妇人、暗室、昏灯、磬声、颂经声构成的特定画面。
这个人物很像是张爱玲的母亲。作品里面的女人曾在海外壮游。张爱玲很小的时候母亲也曾出国留学好些年,直到她*岁时才回国,后来又与她父亲离异。她有充分的机会体察她母亲的心境。这时她的母亲大约也是三十左右的年纪,与作品中的人物相近。说她母亲是作品中的原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迟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6:34
《迟暮》是张爱玲13岁时写一篇散文,其中少年的苍凉,笔力的老道,让人感慨,也只有张爱玲才有这样天赋吧。
《迟暮》是她1933年发表在圣玛利亚年刊上的第一篇散文,初试啼声就劈面惊艳!但是,谁能想到它竟然出自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孩的手笔呢!美人迟暮,这种亘古以来时间切割红颜的永久命题,居然被她用稚嫩的小手描绘得如此细腻和透彻,在这篇文才与思想齐飞的佳作里,我们感受到了张爱玲天才早慧的扑面气息!
“迟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它让读者想象到的不仅仅是从天幕边缘渐渐涌上来的黄昏。有了这样一个题目摆在这里,作者一起笔就写空间,空间里的景致。写东风、酡艳的桃花、扭动腰肢的柳丝、如春神足下轻云般的柳絮、印着屐痕车迹的芊芊细草。用支不住、搔人头发、结了对儿、酒气……来为它们拟态,把一个放任、纵情、颠狂的春天写足了。
这第一段似乎是着重描摹春的美丽,可起首有“多事的东风”一句,暗示着有人恼春,于是有个人物忽悠地闪了一下,桃红“醉依在封姨的臂弯里”,一下子就不见了。但“多事”里隐蕴着的愠意,因封姨的出现有了着落。
春天写足了,那位对春天怀着恨意的人物便在作者的笔下十分不情愿地亮相了。“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这就是封姨了,她“才从青春之梦醒过来”,茫然不解这眼前发生的一切。作者笔下的她原来是一个芳华已失的女人!眼前的春天只是她过去的影子。
作者从“她”带着朦胧睡意的眼中读出人物此时此刻乍惊乍惧的心态。“她”正在梦幻与真实的边缘徘徊着、犹疑着、挣扎着,不肯相信现实的真实,一如不能相信梦幻的虚幻。然而,无情地,青春的梦幻正在一点点地消褪,只剩下真实裸露着,真实的是热闹、繁荣竞逐的春天和自己与温馨青春的永远的告别。她已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所能拥有的只是落伍者的空虚、惆怅与悲哀。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
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6:35
这是张爱玲13岁时写一篇散文。其中少年的苍凉,笔力的老道,让人感慨:也只有张爱玲才有这样天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6:35
《迟暮》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6:36
这是张爱玲13岁时写一篇散文。其中少年的苍凉,笔力的老道,让人感慨:也只有张爱玲才有这样天赋!多年以前看过张爱玲的这篇《迟暮》总忍不住想要流泪,一代才女佳人在容颜如花瓣凋零的瞬间发出“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的凄凉哀叹!也不由为自己担心起来。张爱玲的作品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灰暗幽雅的基调会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慢慢的自己也经历了青春消逝,往事如烟,逐渐步入“黄卷清灯,美人迟暮。”的年龄,也有过刚从浪漫的青春梦幻中清醒过后的空虚所带来的一丝淡淡的惆怅,然而与之不同的是,清醒过后感觉迟暮的景致却别有一份成熟温和的柔阿有夏阳般绚烂,而是秋暮晚霞般温润柔和,朦胧而高贵。把青春梦中的记忆从新整理,美好值得珍藏的部分永远存封在心中一处角落。用我们的成熟智慧平静的迎接真实的生活,活出人生四季不同的色彩。女人如红酒,珍藏越久越纯正,只有懂得品味的才会欣赏!即使无人欣赏又有何妨,生活原本就是自己的,自己的感受才最重要,花开花落是万物的自然规律,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就是珍惜每一天光阴尽可能快乐的活着,花儿虽美但没有秋后的果实来得殷实,只看你从何角度去看罢了。人生如歌,生命作曲自己来谱词,悲喜剧全凭自己书写,记得母亲在我们姐妹婚嫁前所训导的话:“婚前选对象要睁大了眼,婚后要学会睁只眼闭只眼。”年轻时没能更深体会意义,如果张爱玲没有选错婚姻对象,错嫁了*胡兰成,哪里会换来迟暮中那孤单凄冷的心境,作为一名先生的忠实粉丝,对于这篇美文赞赏的同时,却欣喜没有与之相同的心情,大概是时代不同,境况不同的缘故吧。在《迟暮》中,她写道“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帘栊。”喜欢这句话里她对桃花的描写,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娇柔,一支桃枝上缀着那么多开得茂盛分外娇艳的桃花,此刻静倚在封姨的臂弯里,真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啊。再看她笔下的柳,那么多情,那么俏皮,正借着风儿,*乱行人的发,那柳絮在她眼里,就是春神脚下的祥云,正模仿着春雪,飞入帘栊中。这样的句子,从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笔下流淌出来,真是让人惊叹啊。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的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 ——题记 我再次品读起张爱玲写给自己的文章——《迟暮》,她是一为迟暮者,面对着这繁华的灯红酒绿的春天,感觉到自己是时代的后期者,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弃了。是的,在一年四季轮回的大自然规律中,试问我们身边的朋友有多少能真正找寻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了,虽然现实与理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倘若我们没有鼓起勇气去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那么这一生也就只有跟随大众的身影度过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感觉自己是碌碌无为者,正如文中所言: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我这一生不怕剩老病死,最怕就这样没有作为地走过人生短暂的几十个春秋。 当我们正处与青春年华时却总是生活在工业化浮躁社会中,为了职业为了饭碗而去奔波,当然并不是说人生不能为此而奋斗,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颗宁静的能审视周围繁华之世的心,有一颗象陶渊明,有一颗像莎士比亚的敏感的心。不要等自己已经被这个社会彻底洗礼或者改变了本质的时候才意识到心灵纯洁的重要,到那一颗一切都为时已晚。人生好比这大自然任何的生物,从刚开始的诞生的平稳过渡到逐步高深再到衰落。最后到回归泥土。而在青春如流水般逝去之,在暮年那十几载的灰色生活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度过?人们总习惯在暮年才去思考自己的一生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正在追求什么。而很少在青年时期去考虑。总是将大好的青年给了职业社会,或者说现在从你来到这个世界开始,长辈们就在为你的未来职业生涯作规划蓝图了,小时候是长辈一手规划,而成年后则由自己亲手设计,长辈只是给你意见做辅助参考作用。我想我们应该从这一刻起就应该想想自己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样度过才有意义?我发现,也可以说是我亲眼体验到大学是最容易让人变迟暮的一个地方。特别是一些低层次的职业大学。它的培养目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