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领导文化是什么啊?急急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8 00: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5 11:31
张志和:中西方文化比较,先用一个引言,提出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让我们下一个定义,恐怕是比较难的。比如你平时说别人有没有文化,其实指的是知识;*主管部门所管的文化实际上是文艺。今天我们要在这里讲的文化是什么呢?是广义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我认为它是指人类的文明化,也就是说人类从野蛮时代走入文明时代之后,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所制约的活动。我们引用英国巴格比的一句话来作为文化的定义,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内在和外在行为的规则”。什么是内在的行为规则呢?就是指我们的思想方式,所谓外在的行为规则,就是指我们的行为方式,这样来理解文化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们每一个文明人,你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受到文化的制约。这就是一种规定性。大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也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它们不一样。但是遗传下来的东西不算文化。为什么呢?人类一些基本的遗传因素,比如说人生下来就会哭会笑,一岁以后就会走路,这些基本的东西是人类共同的,所以它不算文化。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定义。
第二,怎样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平时只讲中西方文化比较,而不讲南北文化的比较呢?中指中国,那么西指什么呢?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从中国人的心目中,从1840年以来,我们这个国家受到主要来自西方列强的*和侵略,所以在我们心目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要比较的是西方这一类,也就是我们我们原来讲的西方列强,他们的文化为什么比我们强。西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实际上包括了现在最发达的这些国家,其中欧洲的一些国家在我们的西方,美国、日本在一般的概念中,都是属于西方文化的这样一个圈里的东西。这个概念虽然有问题、虽然不对等,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有意义的。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所做的比较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比较。
第三,国家要发展,究竟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必须要有一个自我定位。如何定位呢?有三个问题是必须要考量的:第一,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第二,如何理解和借鉴西方文化?第三,如何继承和弘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实际上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在这三个问题上有很多人在讨论、在思考,在大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也往往走偏,或者是有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所以今天我们主要是从第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然后才能讲出怎样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
下面在我的比较中,主要会谈到九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文化的环境生成。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过这个问题,实际上人类的文化主要是由人类生存环境所造成的,所以你不能抱怨我们的祖先在什么事情上做好了、什么事情上没有做好。怎么讲这样一个话题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人类,地球上之所以有人类,是因为地球上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其他的星球为什么没有人呢?缺乏这样一个环境。那么在地球上,地域和条件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个地方所不同的文化。
地球上所有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自古至今这些国家都处在北纬25度和60度之间,大体上是这样的一个纬度上,我们把它叫做“人类文明的金腰带”,这是我起的名字。也就是说我们看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中国,往西去的伊拉克、伊朗,再往西走的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希腊等这些国家,都是处在这样的纬度上。而这些国家,自古以来,都是文明发达的国家。今天我们看到的伊拉克,是世界上一个最遭罪的国家,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那一个地区,在两河流域曾经是人类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我们要讲到中国文明,讲到我们的甲骨文在商朝出现,伊拉克的古文字早于我们的甲骨文一千六百年就已经产生了。
我们讲人类文明的成长,首先与气候有重要的关系。也就是说气候炎热的地方文明不能得到高度的繁育,所以相对来说,我们搞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为什么不和美洲、非洲的国家相比较呢?没有太多的可比性。气候过于炎热的地方,人们很难深入地思考问题,所以在我们中国学生在七月、九月之间要放假,就是因为气候太炎热了。那么天气过于寒冷的地方,文明为什么也不能高度成长和发育呢?因为气候过于寒冷的地方,人一年中有大半年不能到户外活动,人没有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就停止了思考。所以在过去,中国东北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这一带,文明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在中国来说,文明主要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成长起来的,主要是气候比较适宜。全世界我们刚才讲的这些民族,实际上都有这样的一个原因。
中国是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古国,又是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超大国家,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而我们过去讲的印度、埃及、古希腊等三大文明古国,文明都曾经多次发生过断裂,原因是什么呢?除了气候之外,地域条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有这样的一个规律,文明人永远打不过野蛮人、城市人打不过农村人、农业人口打不过游牧民族,基本上这是一个规律。所以,我们讲伊拉克文明虽然最早在两河流域成熟,但是因为两河流域的地域面积过于狭小,所以当它的农业文明高度成长起来之后,很容易遭到周边的野蛮人,或者说游牧民族的侵略和破坏,原有的农业文明人口被压在社会的底层,周边的野蛮人又到这里成了他们的统治者。古代的埃及是这样,印度也是这样,埃及只有它第一代的君主是由本地产生的,因为它处于非洲、亚洲和欧洲交界的地方,一条河养育了两岸的文明。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之下,当它最初的文明成长起来之后,就很容易受到来自于周边的游牧民族和野蛮人的侵袭,它原有的人口就被压在社会的底层。当外来的民族再成长为文明人之后,又受到周边这样的侵袭,一层一层的,形成了很多次*结构的断裂,同时文明也会遭到破坏。印度都是这样的情况。
只有中国是一个例外,什么原因呢?中国人,我们所生活的东亚这一块土地,占据了世界上最大的可耕种的土地面积,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主,我们所拥有的中原,江淮平原一直到珠江三角洲,再往北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这是世界上在古代的条件下最容易耕作的农业土地。大家要知道,在古代比如说周朝,我们中国只有一两千万的人口,现在我们是13亿人。当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学会了农业耕作之后,这个文明就成为当时最高度的文明,也有来自于周边的野蛮人,希望能够得到这种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所以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就已经有长城了。为什么呢?就是要防御游牧民族。秦始皇时期修建长城,也是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向南进攻。
大家想一想,在汉朝的时候,汉武帝所有打的仗,实际上就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战争。当时,国家已经有力量征服北方的少数民族。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长江以北被少数民族占领,形成了南北朝*的状况,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来的那些统治者,很快同化为我们汉民族的文化状况。宋朝也是这样,北宋灭亡之后,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到后来被元朝灭掉,但是后来蒙古人进来被同化掉。清朝的皇帝也是一样,清朝的皇帝是满族人,从长白山进入紫禁城,但是三十万满族人不会说满语了,被汉语同化掉。这是中国唯一独特的现象,所以我们的农业文明能够保持几千年,没有大的变更,这主要是气候和地域条件决定的,这是值得大家思考和认识的问题。
第二,文明的三种形态。商业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中国人已经感觉到商业文化的力量了。农耕文化是一种和平、安定的文化,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是向外进攻型的文化。在接下来,我还会具体讲解这个问题。第三,简单地做一个中西方历史的比较。所谓的三皇五帝时期,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原始社会,中国第一个王朝在现在河南的登封西侧的小城。然后商朝、周朝到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中国历史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中国历史非常容易理解和把握,也就是大体上,夏商周是一种*形态,秦朝以后到清朝是一种*形态,基本上没有大的变更。夏商周的时候是天子分封制,是家国天下的时候。秦国之后不再搞分封,上面有一个皇帝,然后下面是郡县制度,现在叫**管理,这么一种形态。
在具体的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别呢?就是我们史学家要研究的问题,但是当我们一般人了解自己的历史,图书馆里放着一部书《二十五史》,读完了你就是一个史学家,很容易搞清楚。所谓朝代的变更、兴衰,只不过是改换了一些姓氏,农业经济的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特点。而我们看西方社会,就和我们的历史基本是两回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来划分欧洲社会的历史,它也有一个原始社会,然后进入它的奴隶社会,就是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然后进入到它的封建社会,也就是从欧洲的十世纪到十五世纪的五百年,十五世纪以后欧洲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大体上的这五个阶段就是这样的。
罗马帝国的时候,全靠军事征战打垮周边的民族和国家,那种惨状在中国也很少发生。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在欧洲爆发,而不是在我们中国?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大战,没有中国人什么事情。二次世界大战是因为日本人正好赶上侵略我们,形成了一个所谓世界大战。如果没有日本人侵略到中国来,所谓的二次世界大战其实也仅仅是欧洲大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讲欧洲历史的民族国家矛盾、冲突严重、社会变迁剧烈,充满了血雨腥风,相对于中国历史来讲是比较严酷的。
由此可见,现在我们一部分青年人和一些向往西方的人,实际上你所向往的欧洲,仅仅是1945年之后的欧洲,1945年之前的欧洲绝不是美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死了1600万人,二次世界大战光犹太人就死了六百万,整个欧洲包括苏联死了接近三千万人,中国什么时候有过这样惨烈的战争呢?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这是我们要认识的一个东西。所以盲目地向往西方是不对的,欧洲文明和东方文明是不同的,商业文明的扩张性,造成了我们刚才说的历史上这种情况。
第四,东西方经济形态的差异。因为文明的不同,造成了很大的差异。我们是农业文明的国家,这种农业文明、农业文化,本质上讲是自给自足的,是求和平、求安定的。在中国的古代,我们的自给自足表现在基本上每一户农民都有自己固定的土地,他的全部生活用品都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得到,男耕女织,男的耕田、女的纺织,需要购买的东西仅仅只有两种,一种就是我们吃的盐,一种是铁,用来制作劳动工具。盐和铁,可以作为商品,中国古代从汉朝开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有人来做盐和铁的生意就会赚很多钱,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怎么办呢?盐和铁从汉朝开始就由国家专营,不允许私人经营,一直到清朝大体上都是这样。我们强大的农业文明基本上是排斥工商业的存在,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中国古代人生活在农业文明里,求自足、求安定,并不求富贵、不求富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用儒家的思想、佛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来处理,讲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勇。但是商业文化是不同的,是内外依存,经商是一定要从别人那里把钱赚来,所以商业文化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形成我和别人的对立,它要求富强,永远是富而不足、强而不安,常常希望变动、常常希望进步。这在欧洲,从古希腊开始就是这样的了,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这种感受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的,我们也开始发展工商业,工商业文化自然也就到来了。这是我们要讲的一个重大差异。
第五,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在所有的文化比较中,哲学是最重要的比较,因为它是思想行为,因为它决定了你外在的行为。我们在这里重点要讲这样一个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我们讲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其实就是三个字,儒家的思想、佛学和佛教、道家思想和道教,就是这些东西。中国人享受的精神生活,就是这三种,儒家思想是主流,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只有一部分人了解和信仰,即使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兼有儒家思想,所以古人常常讲三教合一。
下面我们首先介绍关于儒家思想。我问同学们,我们谈孔子、谈儒家思想,“儒”这个思想做何理解呢?儒是人所需要的,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现在我们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儒”,就是主持人和司仪,民间搞婚丧嫁娶的主持人就是“儒”。所以儒家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搞礼仪活动的。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这一个字,“礼”。由此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实不是创始人,他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发扬光大者,因为中国人的这种儒家思想是从周朝开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的,也就是中国第三个王朝——周朝。今天中国人所享受的文明,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就是周朝人所奠定的这种文明的基础,这是我们今天大家所要知道的一个道理。
在夏商时期,我们祖先的思想是一种听天命的思想,也就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上天,是因为个人的行动能力太差,所以一切都归于上天来管理。所以商纣王为什么会昏庸无道,被灭掉,就是因为他个人相信我的命是天定的,我怎么着你们都管不着我,所以他可以胡作非为。这种思想在周朝开国之后有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中国人不仅听天命,还要尽人事。
周朝的周公治理卓越,建立起了这一套的国家制度和礼仪制度,在当时为周朝社会安定,为人们之间的活动交往,搞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规矩。也就是说我们当时的*活动,国家这种形式是天子统治下的诸侯地方行政区域。而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是亲缘关系、宗法制度。天子把他的子女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当地方行政区的长官,就是叫诸侯。但是天下太大,他自己的亲属子女并没有那么多,所以亲近的大臣也得到分封,比如说姜子牙,就被封在齐国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子孙就世袭这个地方的诸侯。另外一些地方被商朝的后裔,因为他们原有就是统治者,归附周朝之后,又有*管理经验,仍然可以做地方诸侯,天下就是这样管理起来的。所以我们说周朝的*制度,一方面是上下级的行政管理关系,另外一个方面是家族里的亲缘关系,长辈和晚辈这样一种亲属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张志和:大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文化。
张志和: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刚刚建立这个国家的时候,这种亲缘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当它过了三百年之后,这种关系已经走得很远了。同时,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诸侯国之间实力的差别也是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就出了问题,天下要乱了,诸侯之间为了争地盘和利益,天下就要乱了,在这个时候圣人孔子出生了。在山东曲阜这个地方,2600多年之前孔子出生,他开始就是一个“儒”,主持婚丧嫁娶的主持人或者是司仪,但是因为他这个人天生的聪明,爱学习、有担当,在这些活动中间他感觉到礼仪对于人的重要性,进一步把周朝的这些礼仪制度,整个国家的典章礼仪制度全部搞清楚,然后把有关夏朝和周朝,古代历史上的礼仪制度全部搞清楚,那么孔子就变成了思想家、大学问家。
孔子经过比较,认为周朝的文明制度是最好的。我们天下要乱了,怎么能让它不乱呢?恢复到周朝前期的礼仪制度来,我们的国家就可以重新太平起来,这成为他的一种*理想。然后他要实现他的这种*理想,怎么办呢?他本身又不是一个贵族,没有权力,所以就自己想了一个办法,开门授徒。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办私学的大学校长和老师,我说他也是中国古代民办的行政学院校长兼老师。孔子培养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学而优则仕”,培养他的学生就是做官,不是做工商业或者是艺术等等。他的目标只有一个,让他们去治理社会,让天下重新太平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圣人的作为。
那么你要教学,教什么书呢?他当时自己编写了六本教材,这六本教材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乐。在中国古代音乐也是分等级的,天子要奏什么乐、大夫奏什么乐等,编钟都是有等级的,但是因为没有一套曲谱,传到汉朝之后完全没有人搞得懂了,所以乐在教材里就消失了,只剩下五经,就是这里列的,诗、书、礼、易、春秋。有305首诗,是孔子收集当时天下的民歌选编本,我们说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这个东西。其中160多首是民歌,被称之为“风”,第二部分是*做的诗,叫“雅”,第三部分是从商朝以来流传的颂歌,祭祀天地祖先,这时候唱的就是“颂”。
孔子曾经说不读诗歌你就不会说话,实际上不是说你不会说话,而是说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可见古代我们对于语言修养就有很高的要求。现在如果我们来读《左传》,就可以看到古代的*在外交场所,或者朝堂上讨论问题,有一些话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就用诗歌,既让对方感觉到他想表达的意思,又不伤他的面子,这就是诗的好处。
那么《书》是指什么呢?尚书,是上下的上,也是高尚的尚。上书是什么呢?是中国古代高层领导人的演讲录。第一批文章就是尧舜禹中的一段讲话,叫尧典,讲的是以德治国的思想。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最强调的是以德治国这个问题。社会的管理,要把自己美好的品德展示给你周围的人来看,首先是你本家族的人,让他们也能效仿你的行为,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再去感染周围的人。这样由自己做起,由近及远,让全社会的人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就是以德治国。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讲的以德治国,包括依法治国的道理,都可以从尚书中找到依据,这就是文明的传承。还有很多*的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在这里不多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