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眷盛京】 伪满时期沈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7 10: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2:22
在中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世界遗产热”也波及到了辽阔东北平原上的“塞外紫禁城”沈阳故宫与盛京三陵,并且使我们想起了那个英勇强悍的游猎民族――女真人。
把女真人视为蛮族一直是高傲自大的中原汉人的一个错觉,这种错觉甚至多多少少影响了现代人的想象力。事实上,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环顾一下东北大地上那曾经孕育了满族史诗的苍茫山水,看看至今仍然屹立于盛京的故宫、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或许不难发现,满族人在入关前就已然显示出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个伟大的王朝总有其成长的根基,对于大清帝国来说,这样的根基决不仅仅意味着强大的武力、剽悍的身体和英勇善战的性格。就像提到辉煌的罗马帝国时,我们联想更多的并不是跨越洲界的征服和战争,而是气势宏伟、规模宏大的神庙和圆形竞技场、充满英雄形象和荣誉观念的雕像以及浪漫动人的神话故事。把女真人视为蛮族一直是高傲自大的中原汉人的一个错觉,这种错觉甚至多多少少影响了现代人的想象力。事实上,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环顾一下东北大地上那曾经孕育了满族史诗的苍茫山水,看看至今仍然屹立于盛京的故宫、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或许不难发现,满族人在入关前就已然显示出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沈阳故宫是当今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座皇家宫殿之一,又称“塞外紫禁城”,是满民族入主中原前的大内宫阙,并彰显了北方满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是清四祖――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及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与清故宫一起并称“一宫三陵”。2004年7月1日,“一宫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本身从来都是完整的,连续而清晰,破碎和模糊了的不过是人们的记忆,或者说是人们记忆中的历史。大清――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才仅仅消亡100年左右,作为其发祥之地,盛京大地的上空至今仍流淌着它的余韵和回响。
女真崛起
历史上的女真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世居于南起长白山脉、北达外兴安岭、西起黑龙江上游、东至渤海海滨的广大区域之内。满族的先世最早称为肃慎、挹娄、勿吉人、肃人,是4000年前生活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三大支脉,即建洲女真、野人女真和西海女真。明王朝对女真族采取“使其互争雄长,不相归一”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女真各部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部落之间的纷争、仇杀无休无止。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更是女真族发展的共同要求。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以建洲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为代表的女真人担负起了统一女真的大业,历经4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统一女真的伟业。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城(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同时也建立了完整的*、军事体系――“八旗制度”。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宣告起兵反明。
公元1619年发生的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政权在辽东地区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会战。在这次战争中,努尔哈赤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正确作战方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从而根本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态势:明朝方面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转为进攻。
这年二月,明朝各路大军24万云集辽沈。经略杨镐制定了作战方案,即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直捣后金*中心赫图阿拉城,想一举歼灭刚刚兴起的“后金”,以保大明江山的稳定。当时后金的八旗兵力共6万余人,与明军相比,处于劣势。努尔哈赤正确分析判断敌情,认为明军东、南、北三路道路险远,不能即至,遂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作战方针。他把6万八旗兵集结于赫图阿拉附近,准备首先给予孤立冒进的明西路杜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
西路杜松部进至萨尔浒之后,分兵为二,以主力在萨尔浒扎营驻守,杜松则自率万人攻打吉林崖。努尔哈赤针对杜松分兵的情况,派遣大贝勒代善等率两旗兵力增援吉林崖,截击杜松,使杜松两部不能互援;自己亲率八旗骁将进攻萨尔浒的杜松军主力。经过激烈的战斗,萨尔浒的明军被击溃,伤亡甚重。而后,努尔哈赤又驰兵与代善会师,击破进攻吉林崖的杜松军另一部。杜松在作战中阵亡,明主力西路军全军覆没。
努尔哈赤乘胜挥师攻击明北路马林军。当时马林已知杜松被歼,遂在尚间崖一带就地驻扎防御。后金军队向马林军发起猛烈的进攻,夺占尚间崖。北路明军主将马林逃回开原,北路明军又告失败。
击败马林后,努尔哈赤立即移兵南下,迎击明东路刘廷军。当时,刘廷不知西路、北路已经失利,正向距赫图阿拉50里的阿不达里冈行进。努尔哈赤自率4000兵将守城,派遣主力在阿不达里冈设下埋伏,另以少数兵卒冒充明军,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已*近赫图阿拉,要刘廷速进,与杜松会师攻城。刘廷中计,下令轻装急进,当驰进到阿不达里冈时,遭到后金军的伏击,刘廷军惨败,刘廷本人阵亡。努尔哈赤乘势迫降了协同刘廷作战的朝鲜军队。
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但对四路明军,却未能作出任何策应。及至三路丧师后,他才慌忙急令南路李如柏军撤兵。李如柏军在回师途中,为小股后金哨探所*扰,军士惊恐逃奔,自相踩踏,死伤千余人,最后总算是逃脱了被后金军聚歼的悲惨命运。至此,萨尔浒之战落下了帷幕。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后金军以劣势的兵力,在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十多万人,缴获大量的军用物资,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大胜壮大了后金的士气,同时也使得后金政权更趋稳固,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625年,考虑到战略的需要,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兴建大内宫阙,这预示着一个朝代的衰亡和另一个朝代的兴起。
塞外紫禁城----沈阳清故宫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病逝在�鸡堡(今辽宁沈阳市城南大爱金村)。9月1日,皇太极登上汗位。
公元1635年,皇太极登极称帝,正式宣布:“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珠申。夫珠申之号,乃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只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遂定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纪元。
始建于公元1625年的清故宫,也在这一年完成。此后经康熙、乾隆皇帝不断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沈阳故宫是中国境内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两大“皇家建筑组群”之一。它的建筑风格明显地区别于北京故宫,更多地保持了清朝入关前满民族的风格。
沈阳故宫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大体分布为东路、中路和西路建筑。
东路建筑主要是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正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或者皇帝即位的地方,其独特的黄瓦绿剪边在阳光下显得分外醒目,盘绕在朱漆红柱上的两条金龙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满民族彪悍、粗犷的性格。攒顶上的相轮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理念,八大蒙古力士又展示了满、蒙亲和的关系。大殿隔扇门上糊的高丽纸代表了北方地域民族的习俗。整座大殿气势非凡,是中国皇家宫苑建筑之中的孤品。
在大殿两侧燕翅式地排列着十个亭子,俗称十王亭,这组建筑体现了努尔哈赤“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而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布局则再现了“君臣合署办公”的局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嘉庆皇帝有诗为证:“大政居当央,十王两翼张。八旗皆世胄,一体汇宗璜。”
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制。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
中路建筑是清故宫的主体,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清宁宫为主的后宫和乾隆时期扩建的东所、西所、行宫、太庙。
大清门也称“午门”,大清皇帝和贝勒爷们曾在此校射、纳俘,这里也是文武大臣候朝的场所。大清门的龙型抱头梁和琉璃墀头是中国古建筑上的珍品,为北京故宫所没有。大清门、崇政殿及左右翊门的琉璃墀头,从形式上看是一个上下串联在一起的须弥座,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色彩搭配自然亮丽;图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主题部分是龙饰。这两处墀头虽然从形式上看是一样的,但是大清门的墀头是黄底蓝龙且龙头朝上,而崇政殿的却是蓝底黄龙,龙头朝下,也许这里蕴涵着某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含义。
崇政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太极时期议政和举行庆典的主要场所。如今,为了再现当年那宏大的庆典场面,沈阳故宫博物院演绎了皇家礼仪庆典和皇家过大年的场面,让观者感受到当年的喜庆场面。
从崇政殿左侧翊门进入,即可看到一座凤凰楼。此楼建在将近4米高的台基之上,拾阶而上,迎首便是乾隆皇帝御赐的“紫气东来”牌匾,寓意着大清王朝的盛世是源于“盛京”。
凤凰楼和后宫建在人工堆积起来的土岗之上,“宫高殿低”,高低错落,形成了建筑艺术的完美和谐,这和北京故宫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满族先人是一个以游猎为主的山地民族,长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渐形成了择高而居的生活习惯并代代相传。从后宫居所不难看出北方民居“筒子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的特点。而永福宫中的“悠车”(盛载婴儿的摇篮),则使人联想起“东北三大怪”之一的“养个孩子吊起来”。看着这个悠车,仿佛闻听到了清入关第一帝福临的啼声,仿佛看见了来自科尔沁贵族之女孝庄文皇后婀娜的身影。
满蒙习俗讲究赠婚互好,甚至结几层亲戚,认为这是最真诚最可信赖的友好方式。关雎宫的宸妃海兰珠也是科尔沁草原之女,是庄妃的亲姐姐,以26岁的大龄嫁皇太极为妃。她备受皇太极的钟爱,被封为东宫大福晋,仅次于中宫皇后。“关雎”一词出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皇太极将宸妃所居宫所定名为“关雎宫”,自然是出自对她的恩爱。
公元1746~1783年,时值乾隆盛世时期,沈阳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以崇政殿为中轴线的东西两侧修建了东所和西所以及重要的藏书阁――文溯阁和一些配属设施。这些建筑既保留了皇家建筑的风貌,又引入汉文化的思想和建筑手法,“移天缩地于君怀,朱柱碧瓦色满庭”的清高典雅风格大量出现。
文溯阁是一座三层重檐硬山式楼阁。屋面琉璃瓦以黑色铺心,配以绿剪边,油饰彩绘则以冷色为基调,暗示以水克火之意。苏式彩绘“河马负图、翰墨册卷”等图案,从外观上给人一种端庄秀雅的江南印象。该阁是仿造江南范式天一阁而建,乾隆帝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为“文溯阁”。文溯阁的藏书除《四库全书》之外,还曾有另一部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这部鸿篇巨制的编者是陈梦雷,原为康熙朝翰林院编修,因三番之乱被牵连入狱发落东北。康熙第三次东巡时,陈梦雷御前献诗,被赦还京师,奉旨在西苑侍皇子读书。为报达圣上之恩,他从康熙39年(公元1700年)开始编纂此书,用6年的时间完成。康熙皇帝钦定赐名《集成》,雍正即位后将此书编修印刷,定名为《古今图书集成》。此书共576函5020册,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它与《四库全书》一起被运至清故宫的文溯阁。1966年,《古今图书集成》自沈阳移运至兰州,现存甘肃省图书馆。
中路的大清门东侧,有一组黄琉璃瓦顶的建筑群。它有山门、东配殿、西配殿、大殿,焚帛炉等,这就是故宫的太庙,是奉祀清代历朝皇帝及其祖先的地方。盛京太庙是在明代三官庙的旧址上修建的,努尔哈赤尚未迁都沈阳之前,三官庙就已经是明代沈阳很有名的一座道观了,约在明朝嘉靖年间建成。“三官庙”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人们对三官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努尔哈赤、皇太极修建盛京皇宫时,并没有因它处于宫廷区而将之拆迁,而是完好地将之保留于原地。三官庙位于皇宫之内,但又不属于宫殿建筑,这种特殊地位使其成为清入关前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明祟德七年(公元1642年)春的松山战役中,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回盛京,安置在三官庙里。洪承畴是明朝崇帧帝的肱股之臣,感于明朝天子的知遇之恩,拒不投降。皇太极不杀洪承畴,反倒派人劝降,并派爱妃夜送人参汤为其滋补,同时嘘寒问暖,亲解貂裘为其御寒。洪承畴感激涕零,当场倒身下拜,俯首称臣。后来洪承畴果然不负皇太极的厚望,为他后来问鼎中原、招抚江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盛京变成了陪都,盛京故宫成了历届皇帝“东巡”祭祖的行宫。
清皇家塞外三陵
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古人修建陵墓很重视陵址选择,明清时期“风水”学达到了*。晋人郭璞在《葬书》中对风水有一个定义:“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塞外三陵的择地是“一脉相承”的: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是在一条龙脉上。传说满族的始祖布里库雍顺诞生于长白山布勒湖里泊,所以满族后人视长白山为祖先的发祥地。大清的祖陵永陵,即选址于长白山系的启运山;福陵则选在长白山余脉――天柱山;天柱山向西延伸到市区北部,形成一道山冈(俗称龙脊),清昭陵即选在龙脊之上的隆业山。
郁葱王气清永陵
清永陵(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的祖陵。据考证,永陵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了。这里埋葬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衣冠冢)、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因此又称“四祖陵”。
永陵位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约两公里处,占地11880平方米。陵墓面南背北而建,前临苏子河,背依启运山,与烟囱山隔河而望,静卧于一片深山碧岭之中,颇得山川天然之形胜,有“郁葱王气钟烟霭”之势。
据记载,太祖努尔哈赤建都东京城(今辽阳市)之后,在东京城后阳鲁山建造祖陵,并将祖父母觉昌安夫妇、父母塔克世夫妇以及福晋叶赫那拉氏等人的骨灰葬迁至此,名曰“东京陵”。崇德元年(公元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称帝,追尊“四祖”为“四王”,并设太庙祭祀。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定名为永陵。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至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的一百年间,多位皇帝到此祭祖,香火不断。1900年沙俄军队洗劫永陵,掠夺了大部分的物品。
沙俄军队掠夺之外,命途多舛的永陵还曾遭遇天灾。据资料记载,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夏,苏子河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殃及了永陵。永陵总管福满及家人在这次洪水中全部丧命,其随身携带的“看守永陵山河关防”大印也不知道哪去了。该印是青铜所铸,重达一公斤,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铸刻“看守永陵山河关防”字迹,它是总衙门的凭证,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那场洪水冲走了这枚管印,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淘金之梦……
卧龙舞练清福陵
清福陵 (满语称“瑚图灵阿蒙安”)始建于公元1629年,是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万年吉地”。福陵占地面积19.48万平方米,建于一块丘陵地上,前临滔滔浑河水,宛如银练起舞;后倚莽莽天柱山,恰似巨龙卧伏。这里地势雄伟,环境清幽,凌云大殿在四周雄美景色映衬下,愈发幽静肃穆。清人高士奇有诗曰:“回瞻苍霭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云上,天因列柱崇。”
福陵按其自然布局可分为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等几部分,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为第一部分。
大红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造牌楼,四柱三间,是福陵最早的建筑,也叫下马牌楼。《清太宗实录》记载,天聪三年“(福)陵东、西两旁立下马坊,禁乘车马行走,遇必下,诸贝勒大臣以下,小民以上。违者罚。”现坊上的文字与《实录》记载相吻合。石牌坊坊心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着:“陆来人等至此下马,违者必罚。” 石牌楼不单是陵寝的装饰性建筑,也是指示性标志,它告诫人们:到此已是陵寝总门户了。
从正红门到碑楼为陵园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神道区。神道两侧成中轴对称,整齐地排列着一对石望柱和四对石象生。石望柱上各坐�一只,相传�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其好望,故让其守陵。石象生依次为狮、虎、马、骆驼。据说,石马是仿当年努尔哈赤的坐骑龙马――一种典型的蒙古马雕刻的。
对神道的设置,清代陵墓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即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须修建一座建筑做隔断,名曰“一眼望不断”,寓意大清江山万世一系。沈阳清昭陵修建的是神功圣德碑,福陵不仅建有神功圣德碑,而且根据地理条件还修有108磴,起到双层隔断作用。这道依山而建的“福陵天磴”是明清皇陵中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那么,石阶为什么要修108级呢?一种说法认为与星宿有关――天上有36天罡星、72地煞星,“一百单八磴”寓意将天罡地煞星踩于脚下,以保福陵平安无事,也以此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另一种说法与佛教有关:佛家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为去掉这些烦恼,念佛要108遍,晓钟要叩108下,佛珠要用108颗,所以佛教建筑多与此数有关。据专家考证,“一百单八磴”的建筑形式在全国仅有两处,另一处在山西五台山上的菩萨顶。
福陵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叫方城,这是最具满族特色的建筑。方城的四角有四座角楼,均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悬风铃。风吹铃动,一是可以驱赶鸟雀,使其不在这里筑巢;二是可以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方城正殿叫隆恩殿,建在5尺高的大须弥座上,这里是祭祀的重要场所。
方城后是月牙城,古人认为“天有阴晴,月有盈亏”,满月象征团圆,而月牙则代表离散。人死谓之亏,所以把这里修成月牙形,以示悲哀。城内空旷、沉寂,只有北墙正中的琉璃照壁,为这座空城墙添了一些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