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爱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5 14: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10:34
十年中我们见到的每一位女性,堪称为成年人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大部分人的内在,都是一个还未长大的婴儿。我们以为自己在关系中寻觅的是爱,是亲密伴侣,但在内心深处,我们其实是想寻找一个完美的父亲。
在我们每个人刚刚诞生时,其实都全然生活在本自具足的“本体”状态中。随着成长的开始,在生命早期我们所经历的一些父母的不当对待或创伤经历,会逐渐制造出内在的“坑洞”和匮乏感。比如,可能儿时父母没有重视我们,或者没有肯定过我们的价值,由此,我们便产生了不安全感、自卑、自我否定等的内在坑洞。
这些坑洞和匮乏感其实并非实存,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但是,我们认同了这份匮乏,并内在建立起了一连串用来掩饰或填补坑洞的自保机制。
例如,我们很多人会不断向外追求财富、成就、外表,来填补内心的低价值感。但无论拥有多少,我们都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或是内在依旧无法满足。其实外在琢磨越多,别人越会立刻看透你的自卑,戴的配饰越多,高跟鞋越高,其实越“*”自己。
而当我们在关系的互动中,把这些内在的坑洞和匮乏感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时候,便会产生关系中的依赖和抓取,我们会期待伴侣能像完美父亲一样填补我们所有的匮乏。而当这份期待落空的时候,我们的内在便会逐渐生出怨怼、批判和谴责,由此反把关系越推越远——这便是关系中的恶性循环。我们的念头是超光速的,这个宇宙里速度最快的就是念头,所以我们能否捕捉到内在的念头,能否看清内在这些起心动念瞬息之间的变化,这便是东西方所有的灵性教诲以及身心灵整合疗愈的根本。
所以,我们需要训练自己,随时随刻在生活中,都能把注意力同时放在向外和向内这两个部分之上,这就叫作“全观”的训练。
我们越是能接纳身而为人的不足,就越能包容内心的爱恨交织倾向,理解“重要关系人”的善恶反应之原由,如此才能逐渐拓展出成熟的人格。在关系中学习“自爱”有十几项准则,它们分别是:
1. 切莫太快进入亲密关系,以免落入上瘾症。
2. 勿过度理想化对方、随即又感觉幻灭失落。
3. 勇于说出自己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将需求藏在埋怨的背后。
4. 学习面对孤独,克服独处时的茫然不安,并发展出默观自省的能力。
5. 在自我实践以及对关系的投入之间取得平衡。
6. 永远不要为了取悦伴侣而失去自己的生命特质。
7. 花“过多”的时间在外表上,是一种严重的不自爱举动,因为目的只是为了“取悦”他人。
8. 要明辨什么样的行为是在“物化”自己,譬如藉由伴侣的名望、地位与财富来壮大自己的荣耀感。
9. 要懂得区分“配合”与“牺牲”的差异,因为前者能带来双赢,后者则会制造“相互拖累”的关系。
10. 要深入体认自我防卫也是一种“自恨的形式”,虽然表面上看来像是“自爱”。
11. 诚实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乃是提升自尊的重要方式。
12. 学习有创意、果决而适度地表达愤怒,而非漫无目的地唠唠叨叨。
13. 不再依靠爱情或别人来追求完整的自我;在自己的内在找到阴阳两面的统合。
14. 快速释放掉恼人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幻想,全神贯注地活在当下。
15. 学会照顾及满足身心的需求,而且是不假外求的。
深入地体认和实践了上述的十几项准则之后,才能领略最根本的“自爱”乃是我早已具足的那份信赖感。回顾年少时的生命展现,我们都曾具备过不设防、一派天真敞亮、任人汲取能量的慷慨特质。但这种特质是跟世俗的自保性回然相左的,因此在社会化的过程里,我们势必会以惊骇的眼神和情绪反应,*深入地去体验以及熏染人性中的种种恐惧与不足。借着这种深刻化的成长历程,天真会转为受创,从受创中自然会生起痛苦与避世的渴望,逐渐地,这些退缩的反应又会借着自我疗愈而化为真正的接纳,然后你才有能力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继而发展出悲悯、柔软与谦驯的精神质量。这一切都是“自爱”成熟化的必经过程,最后你终将发现,“自爱”与“爱人”本是同一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