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7 15: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9:05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两个句子中的“泣涕”是“眼泪”的意思,“庖厨”是“厨房”的意思,都属于同义连用。
“复指”是说用一词语(通常是代词)指代话语中已出现过的另一词语,例如:
李老栓他是你的什么人?(“他”复指“李老栓”)
美洲豹飞奔起来,汽车都很难把它追上。(“它”复指“美洲豹”)
替你找份工作?这不难。(“这”复指“替你找份工作”)
唯命是从(“是”“命”)
何陋之有?("之"复指“何陋”)
“占人用助语问,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俞枷《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秒为“宜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禧公卜年》:“一蔗一洗,一卜年尚优有臭。”廖炎武《日知录》往;“尚即犹也。”刊淇《助字彭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嗯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们阅读古文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硬把它们拆开米分别解释,就可能,“因辞害义”,造成误解。笔者从中学文言教材中摘决了若干虚词同义复用的例句,略作说明,以补课水注释之不足。
(一)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 避之。(《谋玫刃高中第二册)
说明:“能,'.通“乃”,王引之《经传释词》说:“能,犹乃也,亦声相近也。”所以工氏认为《谋玫》篇中的“则能”就是“则乃”。“则乃”又如何解释呢?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则”字条下说:“‘则’作连词,一般用于复合句,上句表原因或情况,下句表结果。·”如·偶尔也有‘则乃’同义词
一,连用的。”
互文,也叫互辞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内容】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心情】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想要】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略无慕艳意【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情趣】
绝: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极点,独一无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极点,独一无二】
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 【消失】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极】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断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断绝】
虽杀臣,不能绝也【断绝】
名: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名字】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名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有名望的】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
会:
会宾客大宴 【适逢,恰巧遇到】
会天大雨,道不通【适逢,恰巧遇到】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领会】
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
迁客*人,多会于此。【聚会】
连绵词是“连绵字”的别称。双音节语素的一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韵部相同,如“窈窕”;有的是同音重复,如“孜孜”;还有的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系,如“嘀咕”。前三种连绵词的存在加强了汉语的音乐性。连绵词不能拆开使用,很少的因修辞需要而分开(如“天翻地覆慨而慷”)也不能拆开来解释。连绵词不能就字面来进行解释,如“仿佛”不能解释为“模仿佛爷”。
同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