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风俗的节日风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4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6 13:18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节。春节是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且要点灯,说吉利话,一般要回自家吃饭;初二方可开怀痛饮,也是春节时期回娘家的日子。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清明节时,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个节日。端午节,包粽子。六月六,备酒菜。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鸡杀鸭宰鱼,女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热闹一番。中秋节,备水果、月饼赏月。重阳节,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种比水饺大,用糯米粉裹外,馅为鱼肉、猪肉、萝卜丁的水煮馍。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也是一节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团圆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6 14:53
客家节日风俗:
1、春节
习惯上称“过年”,是一的中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龄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宁塘、宁中、宁新等几个镇称为“油果”,用于办丧事或做斋时才叫“剪堆”)。人们事事取吉兆,不骂人,不讲不吉利的话。俗语谓:“入的卦,讲好话”。
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祭毕,请有名望的族长讲本族姓代渊源、世系及祖训。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接财神”的少了,祭祀仪式 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新姑爷”也在这两天去“上门”(即新婚夫妻同回娘家)。有的村镇有“搅新姑爷”之俗,给“新姑爷”戴破笠帽,往脸上抹锅灰,弄得“新姑爷”很狼狈。此陋俗现已被废弃。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妇人不回娘家,忌讳吃人家的酒食。乡人还有初一、初二不往外扫地的风俗,寓意是不要把财、喜扫掉。到了初三,家家户户把纸屑、垃圾清扫,加上一些糕果倒在路口烧掉,并烧香纸,念送穷歌,叫做送穷鬼。 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俗语云:“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2.元宵节
习惯上称元宵节为“赏灯”,其日期一般是正月初九到十六,
各村各屋自定,以十一、十二最为集中。
赏灯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灯”同“丁”谐音)。凡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赏灯时举办筵席,邀请亲友前来庆贺。每村每屋有灯会,由首事负责办理。赏灯节前1~2天,派人“请花灯”(即到街上买花灯)。花灯为圆形竹蔑做框,上下为八角形,外层糊贴花纸,并饰以剪纸工艺,造型华丽。买好花灯后,由3人用红竹竿扛回,一路敲锣打鼓,鞭炮不断。
赏灯节的*是“升灯”仪式。所买花灯,先是放在祖公厅里的八仙桌上,到了赏灯节这天下午,灯会与添男孩的家长共商吉时(一般是在下午4~6时),把花灯吊在祖公厅。吊新灯前,先要抢白花。抢得白花者意味着财丁兴旺。接着按所选吉时将花灯往上吊,谓之“升灯”。升灯时呜放鞭炮,各人还将鞭炮从祖公厅怪至家中。住新房者,则要路上安排人接应,一定要让鞭炮一路放回家不能中断。
晚上,灯会组织放炮仗、烧烟火(一种纸扎工艺)、放孔明灯,舞龙舞狮,一直闹到深夜。
添男孩的人家有亲友串门、送礼,一般送鞭炮和小孩穿戴的衣帽。赏灯之俗在“文化大*”期间曾一度被禁止, 80年代以来有所恢复,只是没有过去那般考究;也有人打破传统,生女孩照样请花灯,宴请亲朋庆贺;有的以放电影、照相等形式表力)庆祝。
3.清明节
兴宁人的扫墓时间旧时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八月。因清明时节正是莳田大忙,人们怕误农事。清明那天,每家只是做一种用嫩芒叶、鸡屎藤或艾叶和米粉加糖做成的米饭吃,或菱、祖坟挂纸,表示悼念。80年代未开始,清明节扫墓的人逐渐多起来,一是各机关单位、厂矿、学校多在这天组织人们到烈士墓前祭悼,宣传*先烈的事迹,进行*传统教育;二是外出工作或打工的人在清明节回来扫墓,表示赚了钱不忘祖宗。
4.端阳节
习惯上称为“过节”、“五月节”。兴宁有“一年一节”的说法。“节”指端阳节,可见端阳节是仅次于“过年”的大节日。这一大,家家要备办三牲敬祖先、敬神,亲朋好友互相往来。其活动主要有包粽子吃,用直蒲、艾叶煮水洗澡,挂葛藤,意为避邪消灾祛病。
5.立秋
又称为“秋日”秋,客家方言谐意为“就”,即“完毕”。此时,夏收夏种已结束,农民认为农事做“就”(完)了,趁此余闲,备办三牲粉果酬神,邀集亲朋团聚。
6.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家家户户用糖果、月饼、酒、茶敬“月光”(月亮)。据兴宁民间相传,元末朱元漳起义,在月饼内夹纸条传递统一一号令,在中秋之夜举事。史载,兴宁客家人先祖参与反元起义者甚众。此传说为客家的中秋节吃月饼赋予了特殊意义。
7.重阳节
又称“寻羊”、“寻阳”。一般在城镇附近及南半部的居民过重阳节,北半部居民少有过重阳节之俗。附城居民重阳登高,多上神光山。从九月初到重阳节后几天,登高的人难以计数。重阳节还有吃狗肉的习俗,俗语谓“寻阳狗、冬至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