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为什么许多人不愿结婚,或推迟结婚?|试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2 15: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6:29
也许,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
我试用经济学原理,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检查和透视,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病灶”,以便更好的予以解决。
01.过去的婚姻模式
在中国的农耕时代,就是在解放前,我国开始实施一夫一妻制以前,一夫多妻制就很普遍。
其原因就是,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为了养活自己或/和家人,就必须找一个婆家嫁了,不管对方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不管是有没有妻子,只要有经济实力,能养活得起就行。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在九岁时,父亲死了,母亲养活不了他,先把她卖到王招宣府做奴婢,在十五岁时,王招宣死后,她母亲又把她卖给张大户做偏房。张大户的正房不待见她,才把她送给武大郎。
潘金莲就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女性“嫁人”的写照。
曾国藩是满清名臣,作为一个汉人,他得到官至极品,得到能够得到的全部尊荣。后世之人也不吝盛赞,甚至将其与孔圣人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完人
曾国藩的原配是欧阳氏,她是其恩师欧阳凝址的女儿。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天国之时,还娶了一个小妾,她一直随身伺候他,最后娶为妾。
曾国藩的一妻一妾,是因为其有朝廷的俸禄,能够养活得起。
解放后,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像我们这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成结婚这件人生大事的。
像我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和上学前订婚的老伴结的婚,这其中也有父母的“功劳”,我上学后不让退婚,孝顺的我,就这样,娶了初中没有毕业的老伴,过了大半辈子。
在过去,一个家里的男孩过了二十四五岁,没有娶下媳妇,会遭到周围人的耻笑;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不出嫁,人们会在背后指指点点。
02.现在的婚姻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国门的开放,让择偶、结婚的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多元的婚姻观,正在一代年轻人的头脑中扎根发芽,甚至已经长成大树。
比如,婚前同居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视而不见;*者现象,也得了人们的宽容;“丁克家庭”,也成了某些人的生活方式;三十多岁不谈对象、不结婚,只是父母双亲着急,周围人才顾不上管你结不结婚。
我的两位同事的孩子,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上海工作,都已过了三十岁,还没有谈对象。每次我们一起吃饭聊天时,两人都是“同病相怜”,一见面必然要谈到这个话题。
有一部电视剧叫《亲们侵略者》,剧集通过讲述一场生死之际的爱情绑架,反观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观、情感生活状态,提出了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痛点话题。
在观看了这部电视剧后,一位网友留言“我觉得婚前同居也挺好,在一起适应一下两个人的生活,合则来,不合则散,也好过结婚以后才发现彼此不合适再离婚。”
这就是现在年轻人婚姻观的一个缩影。
03.从经济学原理透视大龄青年不想结婚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女性的地位提高了,经济独立,不再以嫁给男人养活自己为目的。
现在的女性,只要肯靠着自己的双手,勤劳工作,都能过好自己的生活,无论是知识女性,还是一般的女性,皆是如此。
一位大龄未婚女性,我的一个平台学习的学友,在留言中说,目前我的经济状况不错,经济独立,父母家庭负担小。如果是能明显拉低目前自己经济水平的婚姻,就不必要考虑。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结婚,是衡量投入产出比最好的方式。
无论从女性的角度看,还是从男性的角度看,恋爱和婚姻都需要经济基础来做支撑,花出去的成本,都是沉没成本。如果边际成本明显超过预期的边际收益太多,这样的婚姻,可能就会让年轻人去认真思考,要不要去实现。
第二个原因是,年轻人认为,人们的情感需要,在智能时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满足,不一定要靠婚姻。
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很多,尤其是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直接沟通的距离,不一定只有夫妻关系,才能满足亲密和依恋等等需求。
心里的很多话,跟网络上的好友说说就够了,而且网络更容易让有相同想法的小伙伴儿们找到彼此。
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是经济学中的一条铁律。用这条铁律来解释这个现象就是:不论是男女,在谈恋爱阶段,都会有损失,比如,男方不但要为女方破费,还有女方的家人,同样的,女方除了处理好与男方的关系,还有与男方父母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婚前二人谈的再好,结婚后面对双方的父母家人时,就可能出现问题。
既然这样,那就先不要谈恋爱,感情需求,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来实现,让所有的损失最小化。
第三个原因,是生孩子的成本过大,也是许多年轻人望而生畏,不想结婚的原因。
这用经济学上的成本概念就能解释,不再展开论述。
第四个是,过去婚姻生活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性满足,现在社会,婚姻能提供的这一功能,被其他一些更容易得到的方式所取代。
这也可能是年轻人不想结婚,却可以满足性需求的原因之一。
既然结婚可以满足性需求,不结婚也可以满足,而且结婚的麻烦事不少,成本很大,付出很多时,那就不结婚了吧。
这符合科斯定理:当人们处理一件事情时,如果交易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不一定是货币)太多,人们可能要考虑采用交易费用较低的替代方法,甚至是放弃原有的想法;而当一件事情的结果大致相同或既定的时候,人们一定会选择付出较小、代价较低的一种方式。
04.我的几点建议
年轻人不想结婚或者不愿结婚的原因,都符合经济学原理,那对我们的家长来说,如何去做?
我的建议:
一是,家长不要太焦虑,顺其自然。
孩子既然年龄大了,那就一定有他们/她们自己的认识,不愿意现在结婚,或推迟结婚,那就由他们去吧。
我的一位老乡,在省城的一家媒体工作,到四十多岁以后,才结的婚,现在孩子三岁左右。
法国作家莫里哀说:人们多半在狂热中结婚,到头来造成一生的悔恨。
二是,家长们要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帮助。
既然有很多男孩子因为成本及经济压力,而不愿意结婚或推迟结婚,作为家长就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孩子以帮助,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我们国家领导人都强调要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幸福奋斗”,那我们作为家长,就要为孩子们的幸福去工作,去奋斗。
我毫不怀疑,我们父辈们会这样去做。
惠特曼曾感叹:全世界的父母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三是,不要老是用大道理去教育孩子,可以用身边的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她们走入婚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