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象图式和隐喻构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0 22: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23:58
注:本文极其枯燥乏味,最好别看~
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行为。从修辞的角度来看,隐喻表现为一种修辞格(figure of speech),它在一种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种事物。譬如,美女像花一样。
然而,随着近代科学,尤其是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不仅是语言行为,它还是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何以理解?即人类利用隐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
世界是由事物和关系组成的。人类通过完形感知、动觉和意向,不仅获得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而且获得了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基本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范畴化的基本层面,然而,在人类认知体系中,除了基本范畴之外,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构成了另一个重要的认知层面。Lakeoff称之为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 image schema),简称为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认识、理解更复杂事物的基础。因此,意象图式是构建隐喻的一种模式。
认知语言学认为没有自主的、独立于认知以外的语言,语言依赖于人的一般认知和经验处理机制(processing mechanism)。这种机制机制会将有关联的经验组织成意象图式。
例如,我们将“里—外”图式结构(in-out schema)投射到其他的经验,使其他经验抽象具有了“里—外”j结构(in-out structure),这样词的意义就业通过投射发展出了隐喻意义。试比较具体的栗子:(1)
这些句子的隐喻意义的获得是通过“里—外”图式(in-out schema)结构投射到其他的经验领,从而使得词语有隐喻意义。
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类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Lakeoff & Turner 认为,作为原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目标域内,在此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内在逻辑都得以保留。“上—下”图式(Up-Down Schema)形成的生理和物质基础是,人作为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在上,脚在下;人和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躺下,醒后站立起来,正常人以站姿和坐姿完成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内容,只有重病才*躺下,人死后均倒下。由于有这样的体验和感受,人类把这种体验和感受投射到其他目标域,形成“上—下”图式隐喻。例如:
整体-部分图式(Part-Whole Scheam)形成的生理和物质基础是人或者其他物体作为整体是由部分结构组成的。在此图式中,只有部分存在于同一结构中才构成整体。人的经验将家庭及其他社会团体视为又部分组成的整体,而分开则是“解体”。例如:
连接图式(link schema)形成的生物和物质基础是人的第一连接物是脐带。脐带是两个生命体的连接,因此,人们把社交关系和人际关系看成是一种连接,这种连接关系维系了个体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个人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隐喻构建的源泉。例如:
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 Schema)来自于人对人体生理的感受。它的生理和物质基础在于人体具有中心(躯体和内脏器官)和边缘(手指、脚趾、头发等);同样,树木和植物也有树干、树枝、树叶。中心是重要的,边缘是不重要的,边缘依赖中心而存在。这些经验和感受投射到其他经验域,形成了中心-边缘图式隐喻。例如
人类在物理世界中,观察、体验、感受到:当物体才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地点时,出现起点、路径和终点。这些客观事实反映到人类大脑,相成了起点路径目标意象图式(Source-Path-Goal Schema)。其中,目标被看成终点,达到目标的过程则被看成。当人们把此种意向图式投射到其他经验时,形成了隐喻表达。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