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0 19: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2:20
日前基隆一名国中女生因升学压力,在家中烧炭身亡,让青少年自杀问题再度浮现。毕业歌声即将响起,莘莘学子即将面临人生另一挑战,投入竞争激烈的各项考试。升学的压力,让14岁至17岁的资赋优异青少年,被视为是自杀的高危险群。
成长中的青少年常会徬徨无助,面对社会越来越高的青少年自杀比率及其低龄化的严重性,需要社会重视并谋求解决之道。全国自杀防治中心理事长李明滨教授指出,14岁至17岁的资赋优异青少年,也被视为是自杀的高危险群,原因包括完美主义、不合理的社会期望、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缺乏幽默感,以及学业成就等于个人价值的不合理信念。
根据全国自杀防治中心调查发现,去年国人自杀死亡率下降,不过,15到17岁的死亡率,却微幅升高。除了感情素之外,也有2成6的青少年觉得比不上别人,2成1觉得容易苦恼或动怒,甚至还有1成9自我感觉忧郁和心情低落。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频传,已逐渐呈现低龄化现象,尤其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自杀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且有感染作用。事实上想自杀,自杀未遂,甚至有许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常被当作意外事件处理,实际自杀死亡的人数可能是官方统计人数的2倍至3倍。面对社会越来越高的青少年自杀比率及其低龄化的严重性,这是需要整个社会去重视与探讨并谋求解决之道的严肃议题。
李明滨教授表示,一般来说,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分为「慢性历程」与「急性历程」;「慢性历程」为长期累积不良的内在成长与外在影响之过程,「急性历程」则是由于某些生活上的变化,使个人感受到压力与情绪上的波动,而引发自杀行为。可能的因素包括忧郁症、人际冲突与孤立、家庭功能不佳与变化、情绪困扰及自我中心的想法等。
其中,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的破裂、亲子关系不佳、家庭中的沟通不良以及对父母有高度的敌意却又伴随很深的罪恶感等因素,都与青少年自杀有关。而任何一次的自杀企图都是自杀者向外界求助的讯号,不应该将其误解,否则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致命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