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5:06
随着发病机理、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实验学等研究的进展,近
50年来哮喘防治的研究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已经证实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由于这种慢性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导致气道呈高反应状态,当接触诱因时即会反复出现症状。哮喘发病机理的研究已由痉挛学说,发展到气道慢性炎症学说,现已进入平滑肌功能障碍及气道炎症的平行学说。临床治疗也由反复解痉、注重抗炎同时抗炎和解除平滑肌痉挛的联合治疗。在50年代,哮喘的治疗以非选择性肾上腺素为解痉剂,1956年选择性强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问世(Short Acting Beta2 Agonist SABA)问世,1971年长效β2激动剂(Long Acting Beta2 Agonist LABA)问世。在60年代曾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来拮抗气道炎症,有效但副作用大,1972年研制成功二丙酸倍氯米松(BDP),80年代研制出布地奈德(BUD)以及丙酸氟替卡松(FP)等,这些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气道局部有更强抗炎作用,而副作用明显减少。80年代末期世界各国先后制订了各自的防治指南。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在纽约召集17个国家的30多位专家,制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哮喘的创议即GINA(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方案。2000年进行了三大洲16个国家的哮喘现状调查,2002年3月又对GINA进行了修改。我国也制定了儿童哮喘防治指南。
在2000年的亚太地区哮喘现状研究——AIRAP(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 In Asia Pacific)中,从中国区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哮喘控制状况与GINA方案中提到的哮喘长期管理目标相去甚远。儿科医务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儿童哮喘的诊治水平,特别应充分重视结合GINA方案所制定的有关儿童哮喘、小年龄组哮喘的诊断;重视治疗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重视哮喘缓解期的预防性治疗;认识到规范抗炎治疗的重要性和接受抗炎治疗越早越对病情有利的概念。虽然*哮喘与儿童哮喘在病因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以及临床的诊断治疗原则有基本相似之处,但应充分理解儿童并非仅仅是“小*”,也并非是“*的缩影”。儿童哮喘与*哮喘在某些方面仍然有着很大的差异。因儿童正处于智能、身体、免疫、心理等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具有不断发育、不断完善的动态特点,尤其是在免疫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因此儿童哮喘有其特殊性,与*哮喘有许多不同之处。儿科医生应充分利用儿童处于发育和不断完善的动态特点,积极地进行防治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也可以防止儿童哮喘发展成为具有气道重塑的严重哮喘。
在儿童哮喘的诊断方面,基层医疗单位漏诊、误诊,因此反复滥用抗生素来治疗儿童哮喘的现状较为普遍;在治疗方面有些地区还停留在静点或口服等全身用药的阶段,对于“哮喘病的治疗应以吸入方法为首选”以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是预防哮喘病发作的基本措施”尚未知晓或未被接受。某些山区还有18%哮喘患儿从未考虑到治疗问题。哮喘病知识的普及推广、哮喘患儿及家长的教育,自我管理皆须加强。只有推动这些防治工作,才能使我国儿童哮喘的防治工作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