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0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23:59
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思想解放呼声的高涨,在文学创作中,实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恢复。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伤痕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它的价值、它的感染力,也都取决于它的真实性。随着伤痕文学的兴起,回避真实、粉饰真实、歪曲真实的虚假文学逐渐失去了市场,这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的。文学真实性的确立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标志着极左思潮对作家的束缚开始得到解除,也标志着统治中国文坛十年之久的“假、大、空”的创作模式已趋于解体。
代表作品:卢新华的《伤痕》、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及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
参考资料:九章论坛 文学天地
从“伤痕文学”的出现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围绕《伤痕》等作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1979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附庸的说法,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
代表作品
《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是谁》/宗璞
《啊!》/冯骥才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
《将军吟》莫应丰
《芙蓉镇》古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23:59
1、代表作家及作品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00:00
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思想解放呼声的高涨,在文学创作中,实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恢复。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伤痕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它的价值、它的感染力,也都取决于它的真实性。随着伤痕文学的兴起,回避真实、粉饰真实、歪曲真实的虚假文学逐渐失去了市场,这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的。文学真实性的确立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标志着极左思潮对作家的束缚开始得到解除,也标志着统治中国文坛十年之久的“假、大、空”的创作模式已趋于解体。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00:00
卢新华 《伤痕》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00:01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