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3 10: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0:32
全文译为: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
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屡次建立战功。(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
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赏识,被称为国器。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授给他说:“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
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拓展资料:从体裁上来说,《渑水燕谈录》属于笔记文中的史料笔记。
从写作目的上来看, 与众多宋代笔记的作者一样,王辟之脱离仕宦,悠游林下,追忆平生经历见闻,笔之于书,博记杂识,主要是为了 “谈谑”。从写作内容和范围来看,《渑水燕谈录》所记大都是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以前到北宋开国(960年)之间140余年的北宋杂事。
渑:古水名,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读音shéng,易错读, 渑池一词中读miǎn。
渑水,常见于齐国等古史书册。
狄武襄公青(狄青,“武襄公”是封号) 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早先从“散直”升任“延州指挥使”)。
是时西边用兵(那时候西部边境有战事),公以才勇知略(他凭着才华勇气智慧谋略),频立战功(屡屡杀敌立功)。常被发面铜具(经常披散头发面带铜质面具),驰突贼围(策马冲突于敌阵的围困之中),敌人畏慑(敌兵畏惧慑服),无敢当者(没人敢阻挡他)。
公识度宏远(他见识深胸怀广),士大夫翕然称之(获得满朝*的一致称颂),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且特别得到了韩琦和范仲淹的器重),称为国器(称其为国家的重武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范仲淹把《春秋》和《汉书》送给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身为大将而不了解历史,匹马单*逞雄,不值得推崇)。”
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他从此饱读史书,通晓历史),已而立大功(最终建功立业),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世人都称赞他的贤能)。
我这个应该比上面的仔细一些: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 。
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屡次建立战功。(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
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赏识,被称为国器。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授给他说:“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
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
语出《石经跋尾》。原文为:狄武襄公青,本拱圣兵士,累战功致位枢府。既贵,时相或讽其去面文者,但笑不答。 仁庙亦宣喻之,对曰:“臣非不能,姑欲留以为天下士卒之劝。”上由此益爱之。
译文:
狄青原本是拱圣(宋朝的皇家消防队的一只.统称上禁军,下设捧日、天武、拱圣、骁骑、骁胜、宁朔、龙猛、神勇、宣武、虎翼)的士兵。因为在征西与平南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当上了枢密使。在其富贵以后,等到有人劝他除去面具时,他总是笑而不答。宋仁宗也下旨要求。他说:“臣不是不能除去面具,暂且留下它是为了劝勉天下的士卒。”皇上因此更爱这个人了。
王元之,济州人,小时候七八岁就已经会写文章了,直到毕文简为州里当差,才听说他这个人。
询问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为生,因此让他以《磨诗》为名做诗。元之不假思索就说:“只要心里正直,不要为眼下未被人知晓而发愁。
如果有人轻轻借了你一点力,就是你转身的时候。”文简感到十分惊奇,就把他留在了学堂里听讲学,一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诗句(对联):“鹦鹉能言争似凤”,在座宾客没有能够对上来的,文简就把诗写在了屏风上,元之在下面写下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看到后感叹说,真是能治国安邦的才子啊!于是就赐予王元之衣帽,称他为小朋友(忘年之交)。
何敬容字国礼,庐江人。祖父攸之,任宋塞曲
太常卿;父亲昌珝,任齐吏部尚书:均闻名于当
时。
何敬容以名门之后,刚成年就娶齐武帝女长城公主为妻,授驸马都尉。天监初年,任秘书
郎,历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
书舍人,秘书丞,迁任扬州治中。出任建安内
史,清廉公正有政绩,民吏都称赞他。回京授黄
门郎,累迁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侍中,司徒
左长史。普通二年,再任侍中,领羽林监,不久
又领本州大中正。随即又署理吏部尚书,选拔官
吏审慎严明,号为称职。四年,出任招远将军、
吴郡太守,为政能体察民情,断案如神,任职四
年,政绩为天下第一。吏民到朝廷请求为他树
碑,得到允许。大通二年,入朝任中书令,未就
职,仍任吏部尚书,领右军将军,不久加任侍
中。中大通元年,改任太子中庶子
费扬古斩番僧
费武襄公扬古,勋业丰隆,平噶尔丹功第一,其胆识亦正不可及。公尝从圣祖皇帝之番僧寺,番僧中号为活佛者,见上傲睨不为礼,公即挥刃斩之。上尤其鲁莽,公徐奏曰:“番僧虽贵,亦人臣也,岂可使无礼于君前,乱我国法?使有异术,臣抽刃时应早令伽蓝按捺,不延颈就戮矣。”扈从者争服其言。自此番僧见大皇帝,弥益恭顺。
译文;
武襄公(官爵名)费扬古,功勋显赫,战功卓著,在平定噶尔丹叛乱时战功居首,他的胆识过人很少有人比得上。费扬古曾经跟随皇帝去番僧的喇嘛庙,番僧中有一个号称活佛的僧人,对皇帝非常傲慢无礼。费扬古拔刀就杀了他。皇帝责怪他鲁莽,他从容的说;‘番僧虽然身份高贵,但也是朝廷的臣民,岂能让他在你面前傲慢无礼,乱了国法?如果他真的有法术,我拔刀的时候早就命令伽蓝(保护寺庙的神仙)阻止我了,哪能这么容易就死了呢。’跟随去的人都佩服他的说法。从此以后,番僧见了皇帝,态度越发的恭顺。
萧德言,雍州长安人,齐尚书左仆射思话玄孙也。本兰陵人,陈亡,徙关中。
祖介,梁侍中、都官尚书。父引,陈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时。德言博涉经史,尤精
《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翻译:萧德言是雍州长安人,北齐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的玄孙。萧家本来是兰陵人,陈朝灭亡才被迁徙到关中,祖父萧介,南朝梁侍中,都官尚书。父亲萧引,陈朝吏部侍郎,都在当时很有名。萧德言广泛的涉猎研究经学和史学,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喜欢写文章。唐朝贞观年间,被授予著作郎的官职,并兼任弘文馆学士。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端坐,检查管理没有遗漏,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的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死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好处,死了以后后人听不到你的美名,这是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