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4 22: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1:23
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古人和我们说话完全不一样,古人要是复活我们肯定听不懂他们说什么,现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语,保留了一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难听懂,比如吴语、粤语。当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话,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的一种共通语,是做官的人便于行政交流必须学习的语言,所以叫官话,一般百姓如果活动范围广也要使用官话,便于交流。当然官话我们也听不懂。
具体到书面语,你所说的文言文是古代统一的书面语,是古代读书人统一使用的书面文字,你说的史官有可能是说民间很多人不会读书写字,有文化的人根据他们口语的意思记录下来。提醒一下,古代史官写史不是民间采集,只是从古籍中选材料,你说的从事民间语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诗官,就是统治者派往民间收集民间诗歌的*,《诗经》就是靠这些诗官做成的,他们写下的基本还是民间的本色语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学加工的可能。
总之,简单的说,官话写下来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话写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传》是用吴语写成。
当然不是,文人之间会存在用文言交流的现象,但日常生活还是用白话口语的。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方言自古有之,古人说的话首先是自己的方言,不同方言间的人使用官话(古代通用语,就像今天普通话作为通用语一样)。方言不断在变,官话也不断在变。文言文作为古人说的话的书面语,虽然比较稳定,但是跟口语相差到一定距离后也会逐渐改变的。
所以,古人说的话,只能说是古代的方言,而在与不同地方的人交流时用古代的普通话!所以是哪的人当然就讲哪的话了!如果是当官的或是有身份的人,很多讲官话的,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了。不过官话也不只一种,也是分地域的。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成都话、西安话、扬州话为代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北方的东部和西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南方除吴、赣、湘、粤、闽、客家等方言区以外广大地区的西部和东部。 官话内部一致性比较大,除了南方地区的部分官话之外,大部分地区都能够彼此通话。
“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汉语官方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明清称为官话,清代又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改称普通话;而官话一词演变为“官话方言”的含义。
是的。汝闻,人言否,的翻译是你听听,这是人话吗?
汝闻,人言否,该梗一般都是出现在大型主播间的直播弹幕中。
1、汝的读音:rǔ。
2、闻的读音:wén。
3、闻的释义:听见;听见的事情;有名望的;名声;用鼻子嗅;姓。
扩展资料:
类似的网络流行语:
1、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套路:是随着竞技游戏的打法流行起来的,用来形容精心策划的一套计划,针对敌方算计的一个形容词,而如今成为了一个热门网络流行语。“我走过的最远的路,就是你的套路”,“套路玩的深,谁把谁当真”等有关套路的流行语十分热门。
2、我有点方:该流行语分别产自不同的地方,“我好方”的意思是“我好慌”,来源是很多直播网站里的主播都有口音,经版常说“我好方”,于是被水友们传颂开来就成了流行语。
3、蓝瘦香菇:网络上搞笑视频中,男主哭诉:“难受想哭。”因方言发音类似“蓝权瘦香菇”,引人发笑。就此网友们便以“蓝瘦香菇”代替“难受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