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9 11:4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15:51
清朝时期的“大挑之法”其实是科举制之外的一种补充录用*的方式,面向那些没有靠科举制当上*的举人人才,每六年实行一次“大挑”。
“大挑”的人员有严格规定的,必须是连续三次参加会试而未被录取的举人中进行考试,所以就意味着先要拿到举人的身份,才有资格“大挑”,秀才都不可以参与的。“大挑”的录用几率极高。在康熙年间,每十个“大挑”的人之中选五个进行录用,按照等级录用。
一等的人会委派到知县,任七品*;二等的人会去县学做教谕,或任府学学正,都是八品的*。如果知县和县学、府学没有职位空缺,就会调到同等品级的州判、盐库大使等,职位会从七品一直到九品芝麻官。
至于如何评判大挑之人的“品级”呢?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方面是举人的才学另一个方面是个人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外貌。这三个十分重要的,不要质外貌在“大挑”之中的重要性。
清朝有人亲自参加完“大挑”,写了一下真实感受,作了一首竹枝词。词中写道:“暖帽未除凉帽备,酸儒懊恼费多赀。补牙补鼻补眼睛,缺陷眯缝应手成。只有胡须安不上,自家笔墨妙经营。”这几句诗描绘了在“大挑”之前,举人老爷做的准备。
天气还冷着,但为了气质,只能换成凉帽,顺便置一身新衣服,好让“大挑”时候能够夺人眼目。有些酸儒生骂骂咧咧说,“大挑”可真费钱。之后大家就要鼓捣鼓捣自己的脸了,哪里有缺陷或者不好看的地方,马上补上。没有胡须,自己拿着笔墨画一个胡须,惟妙惟肖。
所以可见,“大挑”挑得更多是样貌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15:52
样貌好一些会占优势。这种考试对于样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于一些落榜有才华的人是一种另类的考试。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15:52
首先,脸必须是长方脸。其次,身材必须高大修长。最后,全身必须协调一致,不能有上长下短或上短下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