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1 04: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9:18
郑五,不知是哪里人,带着母亲妻子寄居在异乡河涧,凭借木工本领养活家人。郑五生病快要死了,叮嘱他的妻子说:“我本来没什么立足的地方,你有不擅长针织女工,我猜测老母亲必会因为寒冷饥饿而死,现在与你约定,有能为我养我母亲的人,你就可以嫁给他,我死了也没遗憾了。妻子遵从的约定,郑五的母亲因此得以存活。有时妻子照顾老人稍有怠慢,屋内就会有声响,好像打碎石头折断竹子的声音。有一年棉衣还没做好,母亲哭泣着喊冷,忽然墙壁震动声音大入钟鼓,这种情况持续了七八年,郑五母亲死后一切才安静下来。
1、因为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也不少写一个历史名人无处考据,关于历史上有没有郑五这个人都不一定,所以开头就点明,郑五,不知道是哪里人。
2、因为郑五的妻子侍奉他的母亲有些怠慢用原文回答就是或奉事稍怠。
3、孝。因为古人最注重的就是孝所以才说百行孝为先。也可以理解为关于诚信,告诉我们做人应该讲诚信。
只是个人的一些小看法,仅此而已,仅供参考。
郑五,不知是哪里人,带着母亲妻子寄居在异乡河涧,凭借木工本领养活家人。
郑五生病快要死了,叮嘱他的妻子说:“我本来没什么立足的地方,你有不擅长针织女工,我猜测老母亲必会因为寒冷饥饿而死,现在与你约定,有能为我养我母亲的人,你就可以嫁给他,我死了也没遗憾了。妻子遵从的约定,郑五的母亲因此得以存活。
有时妻子照顾老人稍有怠慢,屋内就会有声响,好像打碎石头折断竹子的声音。有一年棉衣还没做好,母亲哭泣着喊冷,忽然墙壁震动声音大入钟鼓,这种情况持续了七八年,郑五母亲死后一切才安静下来。
1、因为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也不少写一个历史名人无处考据,关于历史上有没有郑五这个人都不一定,所以开头就点明,郑五,不知道是哪里人。2、因为郑五的妻子侍奉他的母亲有些怠慢用原文回答就是或奉事稍怠。
3、孝。因为古人最注重的就是孝所以才说百行孝为先。
也可以理解为关于诚信,告诉我们做人应该讲诚信。 只是个人的一些小看法,仅此而已,仅供参考。
原文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译文:
郑当时,字庄,河南陈人。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了以后,也就归顺了汉朝。汉高祖刘邦给原来项羽的手下的那些下属称呼项羽是直接呼其名。但是郑君不遵守这个命令。汉高祖给那些直呼项羽名字的人封官为大夫,而驱逐了郑君。
郑当时喜欢行侠仗义,张羽有困难的时候,郑当时解救了他,于是郑当时的名气传遍了梁楚一带。汉景帝的时候,郑当时为太子舍人。每五天进行洗沐,经常在长安周边的驿站存置马匹,接待以前的朋友,请朋友们喝酒吃饭,从早到晚,一直到天明,恐怕招待不周、招待不好。郑当时喜欢黄老学说,他崇拜有能力水平的长者,唯恐见不到。他自己很年轻,官职也不高,但是他交游的人,都是他祖父辈年龄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汉武帝即位后,郑当时被提拔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后来官至九卿,做了右内史。因为武安侯、魏其侯的立场问题,郑当时被贬为詹事,后来又提拔做了大农令。
原文: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译文:郑当时做太史的时候,告诫他家的家人,“客人来了,不管贵贱,不要让人家在门口等。”招待客人时,对不如自己的职位高的人也非常尊重。郑当时非常廉洁,又不善于搞经营,全靠工资来接济照顾老朋友。他给别人东西,从来也不称量。每当朝见的时候,看到皇上很高兴,他就给皇帝谈论天下的人才长者。他推选的士人、官吏,曾回味他讲的话“认为他自己推荐的人都要比自己强”。没有推荐录用的人,还要照顾人家的情面。每当听到一句好话,他都呈报给皇帝,恐怕晚了。山东的士人官僚一次对郑当时非常敬重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文章就叫《郑五》
【原文】
郑五,不知何许人,携母妻流寓河涧,以木工自给。病将死,嘱其妻曰:我本无立锥地,汝又拙于女红,度老母必以冻馁死,今与汝约,有能为我养母者,汝即嫁之,我死不恨也。妻如所约,母藉以存活。或奉事稍怠,则室中有声,如碎磁折竹。一岁棉衣未成,母泣号寒,忽大声如钟鼓殷动墙壁,如是七八年,母死后乃寂。
【译文】
郑五,不知来历,携带母亲和妻子流浪到河间住下来,以木工自给度日。他身患重病,临终时叮嘱妻子说:“我本来没有锥尖大的田宅,你又不会做女工,我死之后担心老母会冻饿而死。现在和你约定,有能为我赡养老母的人,你就嫁他,我也会死无遗恨了。”郑五死后,妻子如约嫁人,老母赖以活下来。有时夫妇奉事老母稍微怠慢了一些,屋中就会出现响动,如同摔碎磁器和折断竹竿的声音。有一年,因棉衣没有做成,老母哭喊寒冷。忽然屋内响起了鸣钟击鼓似的声响,音波震动了墙壁。这样过了七八年,郑五的老母死后,才寂静下来。
中途在亭子里休息:“如此美景。
随行的人对郑纟因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纟因推荐他当上了辟法寺学省清级。
十*岁的时候,郑纟因当上了御史,十多岁的时候。”郑纟因同刘景开玩笑说,最后当了宰相。
当时刚刚雨过天晴。”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华美?”于是又返回亭子。
这次巡视回到了京城,却没有作诗:“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起了兴致:“刘景将来是个人才。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
郑纟因赞叹了很久才离开,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泉水山石分外好看。”三年以后,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刘景拜了拜说,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俯瞰山水,他就在郑纟因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
刘景所生的儿子就是刘瞻。郑纟因坐了很久,郑纟因对自己的后辈郑涵:“莫非是你题的吗,墨迹还没有干,起来走了五六里地。
郑纟因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一起到学院,经过科举考试被录取,前往荆部商山巡视,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所以特意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郑瀚等人说,说。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
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指使。
郑燮传目录[隐藏]【原文】【注释】【译文】【郑燮】 [编辑本段]【原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
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
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
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
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
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
著《板桥诗钞》诸书。[编辑本段]【注释】 1.苞苴(jū):本为裹鱼肉的草包,后为送礼行贿的代称。
2. 觞咏:饮酒咏诗。 3.廉:清代于官吏正俸之外按职务等级另给银钱,称养廉(使官吏不贪污)银。
4.输:此处意为百姓要交的赋税。 5.囊橐(tuó):口袋。
6.缣:绢。 7.楮(chǔ):纸的代称。
8.外服:外国人。[编辑本段]【译文】 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
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
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
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
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
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
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编辑本段]【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庠生,祖父、儒官(未仕),父亲、廪生、以教书为业。板桥四岁丧母,由乳母费氏抚养,十四岁继母郝氏卒,这一遭遇表明板桥的童年、少年时代是过着贫寒孤独的生活。
板桥自幼聪慧过人,少年时代“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在其父办的塾馆接受了启蒙、读经教育,勤奋异常,达到“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的状态。他不同于历代儒生那样仅痴迷诵读经书,而是“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部一类,靡不览究”。
因而他从小就受到更广阔文化知识的熏陶。他青年时代去了真州毛家桥(今江苏仪征)跟著名词人陆种园学习填词,接受了严格的艺文创作训练。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板桥在青壮年时代同样热衷于此道而为之奋斗不已。 约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年),板桥年十八岁考中秀才。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二十六岁来真州江村设塾教书。三十岁—四十九岁之间郑板桥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受到扬州达官盐商资助,远游山水,行踪遍及赣、湘、冀、鲁等省。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他赴京师与僧人、期门、羽林子弟(宫廷侍卫)结识。
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赴金陵乡试,考中举人,时年四十岁。作《得南闱捷音》以志贺。
诗云:“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可见,佳音传来,涌上诗人心头的不仅是喜悦兴奋之情,而是首先想到的是“举家欢乐又增悲”,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现实。
接着,为此发了一通牢*,诗云:“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他为自己走上这条道路付出的艰辛而感慨万千。
此后不久他游历了金陵和杭州,作诗数十首,表达出自己的极好心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他因患疮未能按期赴京参加会试,而去了润州(今江苏镇江)焦山。
郑伯进攻陈国,大获全胜。第二年,郑伯请求与陈侯和好,陈侯不答应。五父(人名)进谏说:“能够亲近仁爱的与邻国相处的做法,是国家的珍宝,您应该答应郑国和好的请求。” 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恒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得自取祸害,如果挽救,未必辨得到!” 《尚书·盘庚上》上说:‘行恶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烧,靠近不了,又怎么可能扑灭?’周任曾说过:‘治理国家的人,看到恶行要像农夫必须除草一样,割掉高的密的,要断了它的主根,让它不能繁殖,那么善行就会蔓延开来。
有一个成语 “怙恶不悛”出自这里,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这篇文段告诉我们人要向善,坚决远离恶的行为。
你所提供原文错了,应是:
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肴嗀。不言战而言败何也?狄秦也。其狄之何也?………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戎之曰:“而即死必于肴之钦岩,是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吾将尸而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
翻译:
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晋国和姜戎军队在肴嗀关与秦*队大战。为什么不说双方交战而说打败秦军呢?这是因为都认为秦国是北方蛮族,秦国又为什么被认为是北方蛮族呢?………秦伯将要袭击郑国,百里奚和蹇叔劝阻说:“出兵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袭击别国,没有不自取败亡的.”秦伯说:“你们如果中寿死的话,现在坟墓上树木也有两手合围的粗细了.你们懂什麽 ”。军队要出发了,百里奚和蹇叔送他们的儿子出征,并告戒说:“你们如果死,一定会死在肴山的险岩中,我将会去那里帮你收尸.”於是他们哭著为儿子送别.穆公很生气的说:“为什麽哭我的军队 ”百里奚和蹇叔回答说:“臣下怎麽敢哭君王的军队,我们哭的是自己的儿子.
郑絪(不是捆)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郑纟因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岁的时候,郑纟因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分外好看。郑纟因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纟因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纟因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纟因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起了兴致,所以特意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纟因赞叹了很久才离开。这次巡视回到了京城,郑纟因对自己的后辈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人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一起到学院,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指使。”三年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华美,经过科举考试被录取。郑纟因推荐他当上了辟法寺学省清级。刘景所生的儿子就是刘瞻,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最后当了宰相。